这篇短文是因为书评区有很多读者关于书中称曹丕为大哥而怀疑到作者对三国志的情况的了解而引起的。
首先声明一下,我是说过自己仔细读过两遍《三国志》,这个不是什么值得吹嘘的事情,我相信很多写三国的人,这点都是能做到的,所以我不会拿这个来吹牛。
另外,如果说读两遍《三国志》就要达到精熟的地步,那么很显然,我也不能这么说我精熟,一来是因为记忆力没有那么强悍,二来,事实上我越看是觉得问题越多。
再其次,不用看三国志,就凭对三国故事的了解,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能知道长子曹昂,毕竟建安二年那场宛城大战,不仅是曹操战史上的一个污点,而且是恶来典韦的最后一战,这个我不至于不清楚。
我要说的是,我在书中称曹丕为大哥,与我对三国志是否了解无关,只是我觉得曹昂已经死了十一年,貌似把曹丕顶上去,好象不是太离谱。至于有些读者对此不能认同,我只能表示各有看法不同罢了。
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再争论的必要,不过,还是要对炎龙无双兔等几位读者表示感谢(虽然你说我不厚道有点不符合事实。我一直觉得自己虽然谈不上高尚,倒也是个厚道人)。毕竟,有时我也喜欢较真的,因此对较真的人,我并不反感。
题外话说完,下面说说我对曹丕的态度。
曹丕是个有名的文人,我想这点即使我不喜欢他,也不能否认,毕竟他的诗文,特别是《典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建安风骨,建安三曹,都绕不过去他这个人。
作为文人,他是成功的。
然而,作为政治家,他大部分是失败的。
他在位七年,我觉得除了在即位之初解决了邺城兵乱和青徐势力之外,他的文治武功都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相反,他将九品中正制正式推上了舞台,将曹操大力压制的士家又重新捧上了政治高层,特别是司马懿的出现,为曹家埋下了灭亡的兆头。
作为个人,我觉得他是失败的,以下几点可以说明。
一,他和曹操的节俭不同,他的奢华很离谱,在并州壶关之战时,就让曹植向钟繇求玉。要知道当时钟繇镇守关中,是一方大吏,而他,仅仅弱冠,什么名份也没有,就连他的老爸曹操,依然面对着河北的大量残势力。在那个重要时刻做这种事,这一点,至少可以主是不妥当的。
二,他在三国鼎立、民生维艰的时候向孙权求珍异之物,这让孙权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可见缺乏一个政治家的风范。
三,压制兄弟,逼死曹彰。作为政客,他要保位,这无可厚非,甚至象对曹植那样,都可以接受(当然如果七步诗的故事不成立的话)。但是他毒死曹彰,这一点我显然无法接受,就算是曹彰有兵权,你可以解除他的兵权,软禁他,做个空头侯爷,这都可以理解,用毒,显然太过了。
四,用曹操的女人,这一点连他的母亲卞夫人都无法接受,骂他是狗都不吃,送葬也不去,在当时,这是个不小的罪名。
五,要逼杀曹洪。曹洪是个庸将,但对曹家有大功,他仅仅是因为当初借钱不爽,找借口要杀曹洪,这点,貌似不是一个有点良心,有点见识的政治家所为,又逼得他母亲卞氏去找郭皇后下通缉,最后才救了曹洪一命。曹洪虽然没有死,但是那些旧将都伤了心。失策。
五,重用夏侯尚。重用夏侯尚并不是坏事,至少从夏侯尚的事情来看,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他说的那句话“作威作福,生人杀人”,实在是一句亡国之语。
六,重用吴质,吴质这个人,是个小人,具体的事迹大家可以去看。他重用这个人,我觉得跟曹丕本人的品质有很大关系。
七,逼死甄氏。这一点,相信我不用多说,读者也都了解这些故事,当初象块宝,现在象块草,貌似不太地道。
有以上几点,我相信曹操迟迟不立他为世子,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说他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从崔琰等人的态度来看,曹丕显然是当时的第一继承人),而是对这个人不满意。只可惜,前面是曹冲早死,后面有曹植文人气太重,不是善于伪装的曹丕的对手,再加上那些忠于嫡长子制度的人士的坚持,最后才被曹丕上了位。不能不说,是个很遗憾的事情。
综合以上几点,当然也许不止这几点,我对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好感,所以把他列为曹冲必须面对的敌人,似乎说得过去。
最后再说一句,曹丕对曹冲的敌意,十几年后都看得出来,当时也有可能很明显,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表面上做得很友爱,你说他是虚伪也好,说是他是真情流露也好。
拉杂为文,不成系统,欢迎拍砖。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