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辰之后,换上文官服的刘存和麾下虎将太史慈、傅闿一起坐在黄琬的书房里,倾听黄琬对目前局势的分析预测。
黄琬的政治目光非常敏锐,拥有过人的大局观,但对军事较为生疏,他通报完冀州激烈的战况和青州的潜在危机,重点陈述内心的深切担忧:
“本官经过反复推敲,并急招各郡太守前来询问,终于印证了子鉴月中送来的那份黄巾预谋暴乱的呈报,如今看来,逆贼张举很可能并非独自为战,否则难以解释隐藏在中原各地,特别是青兖交界地区的黄巾余孽,为何在此敏感时期暗中串联谋划暴动,进而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再进一步推断,我青州之济南国、安乐郡、北海国以及刺史府所在之齐郡,正处于南北两部近三十万贼寇的夹击之中,危如悬卵啊!”
刘存默默点头,耐心等候黄琬的下文。太史慈和傅闿盯着侧前方挂起的青州地图,默默消化黄琬的话。
黄琬放下精致的琅琊青瓷茶杯,抬手在地图上画个圈:“此处已是暗流汹涌,危机四伏,各地名门大阀、贵族豪绅依然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半月来,济南、乐安乃至本官眼皮底下的齐郡,各种邪教淫祠死灰复燃,妖魔鬼怪大行其道,盛大祭祀与邪教聚会此起彼伏,本官坚信,定有大量黄巾余孽与张举叛贼派遣之细作混迹其中,如不立刻加以镇压,以雷霆手段清除暗藏之隐患,严惩诸多谣言惑众之巫汉神婆,我青州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中!”
刘存叹了口气:“下官记得曹孟德担任济南相期间,曾以过人之胆识和浩然气魄,铲除治下所有邪教淫祠,镇压大批骄奢狂妄、违法乱纪之名门贵族,使得济南国风气一新,秩序井然,可惜圣上和朝中大臣偏听偏信,对忧国忧民不计毁誉的曹孟德横加苛责,那些名门贵族世家豪门上下联手,百般诬告,最后硬是朝野联手层层施压,将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曹孟德逼得心如死灰,最后只能黯然长叹挂冠而去!”
“大人,下官率三千铁骑展开雷霆镇压非常容易,三日之内必能肃清三个郡国之奸细妖孽,可如此一来,那些权势滔天、心怀叵测的名门大阀和贵族豪强岂可干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大人如何保住一世清名?每走一步,你我都无比艰难啊!”
黄琬呆滞良久,最后双眼缓缓闭上,满脸皆是痛苦之色。
沉默片刻,刘存又道:“眼见危机将至,下官同样心急如焚!大人知道,济南国素以冶炼闻名天下,每年所产钢铁,占据我大汉总量三成以上,无数先进农具、朝廷定制兵器、水车纺机乃至细小衣针,均出自济南国之历城、东平陵和淄博地区,无数能工巧匠乃至各州商贾云集于此,支撑起大半个青州之税赋,一旦出现****,后果之严重,影响之深远,实在无法估量啊!”
黄琬慢慢品出了刘存话中之意,精神为之一振。
刘存不再拐弯抹角:“下官以为,可先行调遣训练有素的齐郡五千官兵,迅速开进东平陵与历城,以叛贼张举十万贼寇步步紧逼为由,果断实施宵禁,甚至展开全境戒严,一面广为张贴安民告示,一面从点到面严惩借机滋事之徒,待兖州黄巾暴动,即以雷霆之势,铲除济南国内所有潜伏之叛乱势力,如此一来,或能保住我青州安定。”
“与此同时,下官率领麾下将士高调北上乐安治所临济,留下一千人马驻防,其余人马折而向西,进入济南国北部,直驱黄河南岸之重镇高唐(汉武年间黄河改道流经高唐之北),迅速构筑营垒,抢先控制与北岸平原郡遥遥相对的两大渡口,每日派出侦骑四面侦查,严密监视冀州战况的同时,对南面各县形成威慑之势,一旦需要,可随时南下驰援齐郡官兵,如此行事,相比于单纯实施雷霆手段更从容一些,不至被那些皇亲国戚富绅豪强捅上天去。”
黄琬越想越觉得巧妙,禁不住连声赞扬刘存的稳重与周全。
兴奋过后,黄琬欣然坐下,目光炯炯地凝视刘存:“子鉴,若是我紧急征调两万士卒与你全权指挥,能否将叛贼张举的大军拒之于黄河之北?”
刘存很为难,又不忍拒绝黄琬,略微考虑便将早已制定的预案和盘托出:“两万士卒太少了,无法守住青冀之间延绵三百里的漫长河防,若能紧急征发四万士卒,下官才敢说有五成把握。”
黄琬皱起了眉头,苦思良久缓缓点头:“人手倒是不缺,临淄武库之中兵甲尚有两万余套,再勒令北海国紧急运来两万兵甲即可凑足,粮草却是难以为继啊!”
刘存进言道:“大人,倾巢之下岂有完卵?一损俱损的道理皇亲贵族和地方豪强都应该知道,大人召集他们商议一下或许就能解决,实在不行,就算是暂借,大不了以刺史府的名义写下借据,等渡过难关之后,再慢慢想办法归还吧。”
黄琬愣住了:“要是还不上怎么办?”
“还不上没关系,只要账目在那里,始终有还得上的一天。”
说到这,刘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下官估计,最迟年底大人就要高升了,让下一任刺史大人来还吧,说到天上去,大人都是为了保住青州、保住数百万民众才不得已而为之,心底无私天自宽嘛,大人尽可心安理得。”
黄琬立刻抓住刘存的话柄:“这可是你说的!”
刘存一愣:“有何不妥?要是真有人埋怨,大人尽可说是我刘存出的主意,下官脸皮厚,不怕人骂娘,反正城阳实行的一套经济方略,早就让诸多皇亲国戚和青州豪族恨之入骨了,可老百姓喜欢啊!一句话,下官是虱子多了不怕痒。”
黄琬哈哈大笑,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才捂着笑痛的肚子告诉刘存:“子鉴啊子鉴,你也太实在了,果然不负士林传颂的仁厚之名啊!你知道下一任青州刺史是谁吗?若是不出意外,一个月后,愚兄就要奉调回朝,替圣上掌管少府(九卿之一,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工坊),圣上让愚兄举荐的接任人选,就是你刘存刘子鉴啊,哈哈!”
刘存如遭雷击,心脏猛缩全身僵硬,如同石化一般。
太史慈和傅闿惊喜不已,要不是顾及自己的身份,恐怕已经跳起来振臂欢呼了。
“这这……这怎么可能?下官……下官还不满三十啊!”
刘存真被震晕了,虽然刺史之位是他日思夜想的巨大**,可突然到来却让他惊慌失措,难以置信。
黄琬又是哈哈一笑:“有何不可能?子鉴啊,你以为区区一个刺史,又比坐镇一方统领十余县的太守强到哪去?虽然刺史肩负圣上使命,替天子监察地方,外人看来声名清高,资历深厚,担当刺史之人也通常是出自御史台之当朝名士,可这个看似光鲜的一州刺史,之前还仅仅是个品秩六百石的穷官,如今虽然地位提升,依然无法插手地方政务啊!再说了,你身为品秩两千石的一方太守,接任青州刺史也只是平调而已,为何如此大惊小怪?”
“下官德行浅薄,资历不足,难堪大任啊!”刘存还是不敢相信突然而至的天大机会。
黄琬立刻沉下脸:“放眼大汉天下,谁敢说勤于王事、赤胆忠心、呕心沥血、泽被万民的刘子鉴德行浅薄?谁敢说自己比得上重情重义誉满天下的刘子鉴?只需看看政绩,天下官员谁不折服?”
“你刘子鉴担任城阳太守三年来,哪年不是天下太守中第一个向圣上和朝廷交足税赋的忠耿之臣?更为感人的是,你治下各县贡献圣上和朝廷的岁贡、特贡从未间断,哪怕朝廷一次次的巨额加征,你都默默承受全力以赴,你让天下官员无地自容啊!”
“知道圣上和朝中重臣如何评价你吗?琅琊刘子鉴,实乃当世之奇才,治世之能臣啊!”
刘存被夸得不好意思了,却看到身边的太史慈和傅闿满脸的欣喜,只好瞪一眼被欢喜弄得脑袋短路的两员虎将,转向黄琬感激地问道:“大人,要是下官真要离开城阳郡,不知会是何人接任?”
黄琬哪还不知道刘存的心思:“放心吧,绝不会让你数年心血付之东流,之前郑师和邴师等人私下里和我谈过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你不是池中之物,迟早要离开城阳,所以对继任人选非常关注,都倾向于从你麾下挑选大才,只是意见还不一致,有人举荐政绩突出阅历深厚的东莞县令赵溶,有人欣赏满腹才华名声鹊起的琅琊令刘晔,还有人力荐你的心腹幕僚、郡丞公孙沛,总之,人选就在这几位中间,不过你我的意见,恐怕更能让圣上和朝中大臣重视一些。”
看到刘存满脸的患得患失,黄琬和蔼地开解道:“子鉴无需担心,自从你率部平息徐州之北和琅琊之西的八万黄巾贼寇暴乱之后,圣上和朝中重臣已意识到城阳郡在青徐二州之间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都看到城阳郡的民心所向,哪怕有人觊觎城阳的繁华富裕,也不敢冒着激怒圣上的危险轻易伸手,至少我黄琬不会答应,更不能坐视任何人毁坏城阳郡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刘存万分感激,站起来向令人敬重的黄琬深施一礼:“大人,俗语道,大恩不言谢!刘存唯有拼死一战,拒张举十万逆贼于黄河之北,才能报答大人恩情之万一!”
黄琬缓缓握住刘存的双手,凝视刘存的眼睛满怀感慨:“子鉴,虽然官场上你我地位稍有区别,但私下里你我已是相交莫逆的挚友,愚兄有句话一直埋藏心底,本想等朝廷谕令下达,临行之际再问子鉴,既然今日有此际遇,愚兄就冒昧直言了:时至今日,我大汉已积重难返,四百年江山已摇摇欲坠,非雄才大略之英杰,不能力挽狂澜于即倒,非赤胆忠心之雄才,无法复我强汉啊!他日若是子鉴一飞冲天,能否始终如一敬奉我大汉天子?延续我大汉四百年血脉?”
刘存心中顿时巨浪滔天,双眼瞬间一片潮红,他一字一句回答黄琬:“大人,不管前路如何艰难险阻,刘存定会竭尽全力,维护皇统,铲除叛逆,重振朝纲,纵使粉身碎骨,也定要保我大汉江山传承千秋万代!”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