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向大家科普一个概念,那就是汉末三国时期,文武官员的区分界线,并不如后世那么清晰。实际上当时那个时代的人才,绝大多数是亦文亦武的。他们既可以像后世谋士那样,穿个布袍在统帅身旁出谋划策,也可以亲自带领军队独立作战。
例子有很多,比如荀彧,大家肯定都觉得这是一个纯粹的文官吧?可是你看看他刚投靠曹操时的职位:司马。这是一个纯粹的武官职位。
再看看夏侯惇跟随曹操讨董时的职位是什么?也是司马。
还有贾诩,他在董卓进京时的职位: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
还有袁绍手下那群谋士,在官渡之战期间的职位:逢纪,司马兼护军。郭图,代行军司马。
而这些谋士也不是空挂个武官衔,而是会亲自带兵打仗的。比如贾诩亲率部队迎击孙坚、审配亲率弩手伏击曹操,程昱亲率吏民抵挡吕布,陈宫也不总是呆在吕布身边而是经常独立带兵支援吕布。
再说说人们普遍认为是纯武将的那些人,比如孙坚,本小说里提过,在朝廷平西北之战时担任参军事,后来又跟随周慎在他旁边跟个谋士一样出谋划策。
蜀国北伐期间,魏延跟个谋士一样给诸葛亮这个领兵统帅出谋划策,献子午谷奇谋。
其实说到底,至少在唐朝以前,中国古代的能臣都是文武不分家的,他们讲究的是“出将入相”,有战争时就带兵出击,没战争时就搞内政。兵合一处时给统帅出谋划策,兵分多路时就独自领兵亲临一线指挥。
---
科普完之后,再说下本小说中的设定。
虽然那个时代的能臣文武不分家,但是总有些人更倾向于背后出谋划策,而有些人则更倾向于亲自统率军队。对于这两种人,本书的设定是这样的:
倾向于当谋士的如蒯越、逢纪等人,他们的优点是可以构思出一些更为复杂、相对比较高深的计策。但是他的缺点却是思考计策需要时间,在面对敌人使出的计策时,需要思考一段时间才能看破。有时候来得及,比如逢纪虽然当时没反应过来,但很快看破了青州人的诡计,成功诸袁绍夺取了冀州。而有时候来不及,比如蒯越,因为没能及时猜到孙坚在大别山布置的是疑兵,故而被孙坚占据了先手,此时处于完全被动之中。
而倾向于亲自领兵作战的高智将领,他们的优点是可以很快设计好计策,面对敌人布置的埋伏,也能及时嗅出不对劲的味道,从而做好防备。但是身处一线战场上,由于要顾及的事情太多,故而难以专心构思出一个足够高深、精妙的计谋。
简单来理解的话,大家可以把他们看成是西幻中的魔法师和战士。魔法师的法术威力大,但需要时间来施法。战士攻击力不如法师,但攻击速度快,面对部分魔法攻击也可以尝试躲避开。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