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无豚不成家

  从张德这里,卢照邻学到一句话,叫做“螺蛳壳里做道场”。

  唐朝的威严虽然已经扩散到了汉朝时期的范围,但全国总人口数量相对低下,这种威严的含金量,自然是要打点折扣。

  而张德就是在这个打折扣的基础上作弄着变化,东挪西凑南坑北抢,这才凑足了在武汉折腾的人口基数。

  十年生聚是不行的,似武汉那般,最好是五年就能生聚,不但要生聚,还要生巨。生的巨多,生的巨广!

  多年浸润,卢照邻简介从张德那里学到的东西并不少,江阴张氏有着很强烈的“铁腕统治”痕迹。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卢照邻大致上也总结出了不少增加人口的指标。

  养猪,不是泛泛的饲养,倘若真把养猪当作一种事业去做,这个事业的背后,一连串的行业多不胜数。

  从医疗卫生到科学管理乃至良种优选等等精细活,都要有条不紊地培养推行下去。

  即便是一窍不通的笨蛋,被强制在这个一系列的流程中走一遭,大抵上,也是会掌握不少技能。

  除开这些技能之外,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管理”,学会了“被管理”。

  纪律诞生了,遵守纪律也诞生了。

  按照道理,前往西域以及河中,养牛羊马骡是最划算的,但是卢照邻很有前瞻性。他知道“定牧”是长期大政,即便郭孝恪、程处弼接连暴毙,西军现行的体制,都会反过来影响敦煌宫,因为不但降低了敦煌宫对河中地区施加影响力的成本,也让西军“军属”能够从中谋取更多的利益。

  游牧,不符合西军体制的利益,更不要说,成为西军“军属”之后,那些胡女的家族成员们,能够轻轻松松搜刮盘剥,又何必累死累活风餐露宿?

  没有谁天生下贱一辈子就想着吃苦的。

  “定牧”这个大政不变,那么划分草场必然会效仿安北都护府。至于谁来做河中或者西域的大都护,这不重要。

  只要体制固定下来,一切都好说。

  别人未必知道河中的行情,但卢照邻因为有贵人扶持,自然是知道河中多地适合广种薄收豆麦类作物。

  甚至在蕃地,大麦在雪域高原也有了七八十斤的产量,在河谷地甚至能够有三百多斤的惊人记录。

  卢照邻从江阴学到的知识告诉他,这是一段非常适宜的气候,适宜到苦寒之地也可以养活很多人。

  但是,从江阴学到的知识还告诉他,适宜的气候不是一成不变,它会过去……

  在适宜气候过去之前,卢照邻希望卢氏改换炉灶,东山再起!

  他就是要养猪,养猪,就是东山再起的事业。

  “大郎,老朽还是想不通,既有官职差遣,缘何还要去养猪?这……”

  陆氏的老人一脸不解,对他们来说,这不比操持贱业更丢人,但终究是丢人的。堂堂范阳卢氏,竟然跑去养猪?不但是养猪,还是万里迢迢跑去一边做官,一边养猪。

  这算什么?养猪令?猪倌?

  “河中危机重重,若论获利,首推金银,次之奴婢,再次绢布,最后,牛羊马骡驼。只是以上诸业,用人极多,尤其亲信,多多益善……”

  语气略微停顿了一番,卢照邻看着卢氏老人,“卢氏无人可用。”

  “……”

  一时无言,即便说是教书育人,那也是十几二十年后才能变现的事情。更何况,教出来的学生能不能出一个“张操之”还不好说呢。

  穷乡僻壤的,有人脉关系也多在军中,不顶事。

  “大争之世,倘使无利可图……想要振作门楣,再起阀阅,靠一张嘴去说么?”

  言罢,卢照邻也不管卢氏老人震惊“大争之世”的论断,看着连绵不绝的马队、驼队,“适才所言诸业,用人极广,可正因为用人极广,河中西域不可不安。禁绝游牧诸事乃是必然,诚然屡禁不止,但胡地游牧转定牧,乃是当今大政……”

  且不说西域如何,仅仅是漠北草原,那穷鬼地方这样折腾,最终不还是转为定牧?青料塔和堡垒比比皆是,漠北诸部人口只要越线,把人口迁出去就是。十几年下来,从漠北走出来的老中青,没有三十万,十五万总归有的。

  放在以前,这些人即便是炮灰,怎么地也要被算在“控弦四十万”之中。

  整个漠北已然成为北军序列的提款机,固然北军只是吃很小的一部分,但只是这很小的一部分,也足够让北军“军属”们大赚特赚。

  尉迟氏十几年经营,陡然有了旧年大族的风范,绝非因为出了一个安北大都护。

  “话虽如此,到底还是养猪啊。”

  卢氏老人有些不甘心,可不等卢照邻继续说话,自己一咬牙,“有道是家中无豚不成家,这是祭祀祖先的肉食,不丢人!”

  “……”

  文化人要面子,找个理由也要撑下去。

  不然……心里那一关难过。

  “西安君,可要在敦煌雇些人手?关内好汉如今在敦煌的极多,西安君在长安颇有干系,倘使招呼,响应者定然极多。”

  “噢?某听闻河北刀客江南剑士要多一些,怎地现在又出了关内好汉?”

  “这几年关中粮田都有抛荒的了,你说出不出好汉?”

  “……”

  听到这回答,卢照邻都不知道怎么接下去。

  土地兼并都知道不好,但本朝和历朝历代还是有些区别。人口相对较少不说,还有兼并土地之后输出富余人口的渠道。

  还不止一个渠道,这就让权贵们颇有些肆无忌惮。

  权贵并非不知道这是在玩火,但只要没有到临近崩盘的地步,这一切都会加速演练着。

  “关中粮价是要低一些。”

  “哪里是低一些……要不是朝廷强制着种,谁愿意忙了一年连去长安城吃一顿的钱都没有?再者,粮税又不见抹了去,还不如把地租给大户,由得大户包税了去。”

  “说的也是。”

  无利可图的事情,朝廷又不说给粮食补贴,还还忙个屁。物价涨的飞起,偏偏粮价跟日了狗一样……谁叫每年增加的耕地数量十分惊人呢。

  就这,“化獠为汉”的朝廷大政还在南方不断推行着,每年垒砌的梯田都不知道有多少。

  伴随着物流运载能力的大大提高,“南粮北调”轻而易举,一次输送几百万斤粮食根本谈不上什么壮举,就是很普通的一次商业行为。

  若非朝廷体制硬性的要求粮食实物税,否则关中永业田,早就改成了桑叶林或者棉花田。

  “现在敦煌,关中人很多?”

  “贞观才生的小崽子都有三四千,西安君你以为呢。”

  “……”

  卢照邻一时无言,心中暗忖:不若雇佣这些“好汉”去养猪,反正都是给钱……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唐朝工科生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