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去了心中芥蒂,在为孙权屈尊道歉的行为感动之余,却是丝毫不敢怠慢。
伴君如伴虎,历史的经验告诉他,君王不是一种可以用常理揣测的生物,喜怒无常。今日他因为崇尚仁义,是以行事自悟悔过,以礼从事。焉知他日不会废弃仁义,再思及今日之事,觉得颜面不存,因而降罪于我。
熟读历史的张昭,心中不由的浮现了一个典故,乃是卫灵公与弥子瑕的故事。作为同性恋患者,卫灵公爱弥子瑕之美色,而弥子瑕也是爱卫灵公。是以,每次吃桃子时,都要先咬一口,看桃子酸甜与否。等尝过后,才将被咬过的甜桃递给卫灵公。卫灵公不仅不以为意,反而认为这是弥子瑕爱他的表现。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恩爱的场景。可是人毕竟不是童话之中,弥子瑕也有衰老的时候。等到故事结尾时,卫灵公因为弥子瑕色衰,变得厌恶他,而当初爱弥子瑕的理由,也成了后来给弥子瑕治罪的理由。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君主,不同的时期,只因喜怒不同,结果也变得不同。
本着小心谨慎,张昭那线条分明中正的脸,如同老树新芽般露出片刻灿烂的笑容,就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道:“君为臣纲,自古不变之理。君王有错,老臣也有责,是老臣没有尽到劝谏的职责。如今大王您认识到仁义的重要,把仁义作为自身的美德,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臣自当无条件服从。”
一旁周瑜也是笑着劝解道:“大王知错能改,有古之仁君之风,他日必定传为美谈,千古流芳。臣今日能有幸遇此幸事,实在是三生有幸!”
此言一出,孙权甚悦,乃共邀二人再次入座品茗。
又过了一盏茶的功夫,周瑜问孙权道:“大王,现在想要建立不世基业,当细细筹谋,不知您如今有何具体打算?”
孙权笑道:“孤当以义礼为本,将本求利,得荣避辱。是以,万物皆以利而动,孤亦当利害掺杂,行赏罚之术。赏尽其能,现其善性。罚除其奸,摒其恶性。盖世间通行的利,莫过于权钱,权钱之大莫过于君位,是以孤欲于南中之地行分封之策,既能尽赏,又能为华夏开拓生存空间。又罚之得当,莫过于礼与法,礼乃个人求仁义之基,也是贵族的立身的根本,是身为万民表率的贵族,应该共同遵守的纪律。法断荣辱,其利为义,则为荣,其利不义,则为辱。荣者,为民之楷模,当护之。辱者,为世之大害,当罚之。故赏罚者,世之利器,可兴一国,可毁己身。其义则兴,不义则败。公等都是跟随孤大哥一起创业的老臣,这唐国的基业也有你们的一份,若孤独占此利,是为不义。故以唐为本,支持各位在南中之地建立封国。是以此次共议,不仅是为了探求强国固本的方法,也是为了巩固根基,不损害根本的基础上,让华夏文明开枝散叶,建立新的分封国度。还请二位畅所欲言,这事关你们后世子孙的百代传承基业,决定你们日后能够配享子孙们的香火祭祀。”
孙权如此言语,即使以张昭春秋大义之持重,周瑜潇洒之不羁,也为之热血沸腾。
分茅赐土,这是不仅权势的巅峰,也是合乎仁义礼法的分封,是华夏自古以来最大的荣耀,更是义利的最高代表。他们能够享受到如此荣耀,又如何不名垂青史,为后世传唱不休。这其中不仅有分封之大利,亦有利之背后的大义。
张昭、周瑜相互看了一眼,一起拜倒在地,道:“大王仁义,厚恩于臣等,臣等无以为报,当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孙权急忙上前搀扶,劝道:“日后,公等亦将与孤一道称孤道寡,为一方诸侯。岂可以君臣之礼相待,当平等相交,相互探讨交流,共求修身治国大道。”
张昭、周瑜二人欲辞,孙权却他们,道:“此乃义也,勿要推辞,公等何忍陷孤于不义之地,独养己名。”
孙权话都说的如此决绝,张昭、周瑜不能推辞,也不敢推辞,只好无奈接受。
三人一起共同论道,张昭道:“我虽然不知道古之圣君如何治世,但我知道有道之臣,不怕赏罚,最怕的是赏罚无所依,只凭君主喜好从事,是以赏不义,罚不义。赏罚不义,则忠臣不知所措,奸臣有机可乘,君主无以驭下,太阿倒持,权柄操之于臣下之手。故赏罚者,最上之法,乃是依礼循法而行。若如此,礼当为善礼,法当为善法,若礼法为恶,不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又如何能够真正的治国。”
孙权嘴角露出一道弧线,心中不由的自得,看来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张昭已经占到君主的一方,依据自己过往的经历,提出相应的驭下策略。义利面前,就是张昭这样以春秋大义为立身根本的人,也无法抵挡其诱惑。遂抚掌笑,道:“子布之言精辟,当今治世一道,首在兴礼法,修政治,自强不息。自身若强大,则可量入为出,度敌之得道失道与否,算天时地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如此,虽得天下之大利,却不受天下之大害。”
说完,孙权带着鼓励的眼神看向周瑜,希望他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解答,从而集思广益,把新立的唐国建得更强大。
周瑜也不负孙权所望,道:“我不善文道,但身为武臣,却也知道一只军队的强大与否,是从政治、天时、地利、将领、编制、制度、后勤这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的。其中政治、天时、地利、后勤都是外在的因素,将领、编制、制度才是内在的因素。一叶知秋,由军队推及到国家,影响国家这个组织强大的自身因素,关键的几个因素,就有官员自身的素质,国家的结构编制,以及约束官员的纪律制度,和普通百姓的法律。今我唐国,行内阁制,其编制远甚于魏齐,此已有一胜。如今宜以智信仁勇严为最高标准,逐级筛选,最终让高层官员达到这样的标准,又以赏罚相济,最终达到提高官员素质的目的。再以礼为标准,因时而变,订立制度,严明纪律。若其能行,则有三胜。其后政治修明,则国强民富,后勤自足,此又是一胜。若能有此四胜,则可立于不败之地。其时若能窥敌虚实,又有精兵强将在手,则未战而胜负分矣。”
孙权大喜,没想到张昭、周瑜二人见解如此了得,让他对如何治理天下霍然开朗。之前的孙权,就好比遇到了难题的学生,只有大致的解决思路,却没想到要用何定理。如今被张昭、周瑜这一文一武相互一提点,顿时思路打开。
孙权抚掌,连拍三下,口中喝彩道:“好,好,好!听公等一席话,真是甚读十年书。其国如人,有圣、贤、愚等之分,当有其意识形态,非善性不可至强,必以求仁义之本,用道之变化,披荆斩棘克敌制胜,达于世间之利,而人不非之。其若克敌,奇正相合,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是以,作为国家这个组织的直接构成者所有者,贵族当以国本为自身之本,以仁义为毕生追求与信仰,自孤以下,皆当如此。另一方面,又因时制礼定法,严明纪律,从而制恶。如此,善恶相济,正道自生。”
被孙权这么赞赏,张昭也是十分开心,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体会到,政治抱负也能让人快乐,而不是如从前一样不能实现时,独自一人郁郁苦闷。此时的他,就好像一头棕熊,贪图蜂蜜的甜美,被马蜂蜇得满头是包,抱头乱窜,几番受罪,现在终于可以安心品尝蜂蜜的甜蜜了。
虽然张昭心中快乐的无以复加,却还是没有得意忘形,谦虚道:“这都是先贤的故智,我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
周瑜亦是儒雅一笑的点了点头,孙权不由感慨万千,先人的智慧真是无法揣测,我们今日能够看到这些,不过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孙权见二人谦虚,乃道:“今方略已有,尚还缺志同道合之人,及具体行动方针。孤思及今礼法已定,虽是粗陋,却可推行。只是人心纷纷纭纭,不可揣测,孤不知谁仁谁义,故只能以礼为底线,以政治功绩为衡量标准,仁义作为意识形态推行,礼作为仁义的具体表现形式与最低要求。今后,凡不曾触及唐礼唐法,且推行礼法有功,治理地方有功,爵位在伯爵及伯爵以上的贵族,可在保留原先爵位的基础上,得与爵位相当的封国。即公爵当有一郡土地的封国,有人口七十二万;侯爵当有一县土地的封国,有人口十二万,伯爵当有一邑土地封国,有人口二万。其封国若人口不足,皆由宗主国逐年给之,政治军事自主,外交从宗主国。”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