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15日夜,比利时与法国边境附近的法国小镇布吕利—德佩奇,希特勒新的大本营“狼峡”。
希特勒还在为墨索里尼趁火打劫、不顾自己的意志向法国宣战发火:去年秋天德国原本非常需要意大利宣战,但这次意大利显然是来捡便宜的。
你说捡便宜就捡便宜吧,至少德国还能指望这个“纸糊的盟友”能给英国地中海舰队制造些麻烦,但显然意大利人没有希特勒指望的那样坚强——几天来在意法边界输得一塌糊涂,法国人在这边丢盔弃甲,但收拾收拾进入法国边境地区的意大利军队还绰绰有余!
刚打了三天,意大利人就选择了消极避战,真的很难让人搞清楚先宣战进攻的到底是哪一边?
“消极也好,这样至少能约束墨索里尼对法国的胃口。”
指挥部里的凯特尔、约德尔、鲍曼和黑韦尔表示同意。
这时希特勒的私人副官奥托-京舍走进了会议室:在希特勒召见他人时,必要时能不经过通报就直接进入他的会议室或办公室的只有京舍和他的管家海因茨-林格。
“我的元首,请允许我向您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身材高大、长相英俊的京舍一脸激动:“法国政府在马德里的代办同我们驻西班牙大使冯-斯托勒尔取得了联系,法国政府要求停战谈判。”
“我的元首,祝贺您带领德意志民族取得了最伟大的胜利!”
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向希特勒表示祝贺,这一刻希特勒感觉自己就是世界之王!
法国要求停战的消息闪电般的传遍了整个大本营,所有人都在相互祝贺,大家都在重复一句相同的话、那是希特勒在得到京舍报告后说出的一句:“我们1918年请求停火的贡比涅森林里的车厢,如今将成为德国胜利的地方!”
国防军司令部立即起草了一份同法国的停战协定,基本思想是要求法国彻底投降,计划占领整个法国,解除法军武装,逮捕士兵和军官,将法军的全部装备作为战利品交给德国。
希特勒的政治敏感性和超越常人的政治素养不是凯特尔等人能够比拟的,他看的更远,而不是单纯的军事胜利——他否决了那份协定。
在希特勒的直接指示下,凯特尔和约德尔重新起草了一份同法国的停火的条件草案。希特勒做了这样的意见:英国会设法阻挠法国政府缔结停火协定,动员法国继续作战。
如果按照第一个方案,那正好符合了胖子丘吉尔的建议:英法在广泛的法律联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英法同盟。所以对德国而言,最重要的是在英法之间打入一个楔子,要求法国无条件投降和占领它全部的国土无法达到这个目的。
那样是非常危险的,法国政府有可能拒绝签订停火协定,逃往北非殖民地同英国一起将战争继续下去。
给法国政府个台阶下,好让法国人能承认停火条件。
这样做的全部目的只有一个:将法国和它的殖民地引出战争——孤立英国。
给法国政府一块未占领区,在法国的南部和东南部,表面上法国人可以自由治理。这不仅可以从地理上和行政上分裂法国,还可以使法国流亡政府难以成立,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并且可以打消在波尔多的政治家们想把政府迁往北非的任何计划。
希待勒明白,目前在波尔多控制法国政府的这批人是法兰西所谓民主的敌人,可以期望这些人与他合作,帮助他在欧洲建立纳粹新秩序。
6月18日,希特勒返回德国,抵达慕尼黑,这里有个胃口太大的盟友需要他去解决。
希特勒同墨索里尼的会谈很快就结束,会谈一结束希特勒就送墨索里尼前往火车站,后者动身返回意大利。
希特勒也没在慕尼黑多浪费一点时间,当晚起程返回大本营。
意大利狮子大开口,要求将法国的撒伏伊、尼斯周围地区、科西嘉岛和******让给他们,想以此保障意大利在地中海的优势。
“力没出多少,利益倒想要不少!”
希特勒当然不能同意盟友的要求,会谈中成功的挫败了墨索里尼的锐气,让墨索里尼作出合理的让步。
6月19日中午,希特勒抵达在布吕利—德佩奇的大本营,他立即想凯特尔下达命令:在贡比涅森林为即将同法国举行的谈判布置“停火地点”。
凯特尔的部下很好的贯彻了希特勒的命令——德国工兵正在拆毁还保存着福煦元帅的旧卧车的博物馆墙,1918年的停战条约就是在那个车厢里签订的。
希特勒将在那里、那个22年前德国被迫承认投降的同一地点缔结新的停火协定,从而公开宣布1918年的行为无效。
第二天停火协定起草完毕,希特勒亲自为协定口述了前言。
希特勒的“前言”里对法国的“勇敢”和“英勇战斗”表示了极大的尊敬,这是要让法国人从心里上赞同接受德国的条件。
希特勒还在前言里解释了德国同英国作战的必要性,因此条约针对的不是法国,而是英国。
睁眼说瞎话?大概这就是政治的艺术之一。
当晚京舍和林格接到了希特勒的命令,两人都将参加贡比涅森林的谈判:管家海因茨-林格将被安排在进行谈判的车厢入口。而副官奥托-京舍将负责希特勒的个人安全。
希特勒要京舍到时站在将车厢隔成两部分的玻璃墙的门旁边,要所有人从各个方向上都能看到他近两米高的全身,而京舍也能清楚的看到所有人的一举一动。
最核心的命令是:如果法国代表团的成员中有谁胆敢对希特勒举止失礼,他就立即开枪。
6月21日下午,阳光暖洋洋地照着壮丽的树木——榆树、橡树、丝柏和松树,把一片令人神爽的阴影投在通往小小的圆形空地的林**上。
1918年德国失败之后在里面同法国人签署停火协定的车厢,已经被放置在它1918年11月所在的位置——车站中央的轨道上。
只不过有一点和18年不同——当年德国代表们的车厢所在的轨道是空着的。
下午3点15分,希特勒乘着汽车抵达,同行的有戈林、勃劳希契、凯特尔、雷德尔、里宾特洛甫和赫斯,而胖子戈林手里还拿着他的陆军元帅节杖。
所有人在离空地大约1百多米的阿尔萨斯—洛林的雕像前走下汽车,雕像用德国军旗覆盖着,为的是不让希特勒看到那把大剑:那是一把1918年获得胜利的盟国的大剑,插在一只有气无力的鹰身上,这鹰代表霍亨佐仑王朝的德意志帝国。
希特勒瞥了雕像一眼,继续大踏步地走。
希特勒的脸严肃、庄重而充满了复仇的神情,一副胜利的征服者、世界的挑战者的神态。还有傲然的内心快乐,这是因为他目睹命运起了地覆天翻的变化——这种变化又是他亲自创造出来的!
希特勒走到这块小小的林间空地以后,空地中央升起了他的最高统帅旗。希特勒的注意力这时给一大块一米高的花岗石碑吸引住了。
希特勒和戈林读着碑上的文字:“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
所有人一片沉静。
希特勒的脸上燃烧的是蔑视、愤怒、仇恨、报复和胜利。希特勒没有用自己的普鲁士高筒靴去踩踏那块纪念碑,这样的举动完全没有必要!虽然希特勒对这现在这个地方极端蔑视,这是对这个地方在目击德意志帝国受辱以来的22年中所代表的一切的极端蔑视。
22年前联军在这里对德国做的一切,希特勒将连本带利的还给他们!今天他是胜利者!
一支德国工兵的营地就在附近,等谈判结束,工兵们将会将所有一切代表屈辱的标志彻底抹掉。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