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学生时代的最后时光

  农牧学校没有安排毕业前实习,或者准确的说也是安排了的,由带队老师带着大家去农田里面参观,就算作实习了。这样的实习苏正清从记事起就一直在进行,而且每一次对这种实习都会有深刻的理解与领悟,所以当很多同学把这样的实习认为是旅游观光的时候,苏正清内心里面却充满了对这种实习的不满。是啊,真正的实习不应该是去农牧站交流学习吗?不应该是跟着农牧站工作人员一起去下乡做调研,然后回到农牧站想办法解决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吗?当然这样的问题他并没有说出来,对他而言,这样的实习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学校一直是通过这种所谓的实习在指导学生毕业,自己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后来他就没有再去了,他宁愿躺在宿舍看书也不跟着去实习,刚开始的时候,带队老师还会让同学过来叫他,但他都拒绝了,后来带队老师也就忽略他了。

  他现在每周去看一次闫丽,两个人分享着一周以来彼此周围发生的故事,然后在天黑前分别回学校,这样的日子多么美好,但是他们都知道这样的日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少。在两个人交谈的过程中,正清越来越多的发现,他们谈话的主题完全被闫丽掌控了,她会激动的向他诉说这一周课堂上发生的所有趣事,以及自己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发生的很多事情,有好几次她抱着正清的胳膊笑得都直不起腰,这就是长大。在这种长大的过程中,正清深深的感到闫丽的进步和自己的原地踏步,她已经完全进入了梦想的角色,为自己以后的教师生涯进行着积累和储备,而反观自己,除了那几本揉的破烂的小说和可有可无的实习,自己没有任何的进步,当正清这样想的时候,内心里面越来越感到自己和闫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说初中的时候,他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话,那么从进入中专开始,闫丽就一直走在了他的前面。她做班干部、去图书馆看书、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每一件事都走在了正清了前面,而正清也一直跟在闫丽后面去当班长、发表诗歌,他还记得自己第一篇诗歌发表到师范学校的校报上面的时候,自己激动的心情,这三年来闫丽从来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努力学习,正清也一直跟在她的后面,可是两个人的差距还是逐步显现出来了。

  闫丽的父母都是教师,家庭条件从小也比较好,更重要的是她看了很多书,连她爸爸看起来都费劲的大块头书籍,她都可以认真的翻着字典看完,这让她爸妈很震惊。后来到了中专她借遍了学校图书馆的所有书,这才有了师范学校大才女的称号。她每个月都有诗歌在校报上发表,还有好几篇都发表在了市里的教育报上。她性格很好,很自信,这是正清一直以来对闫丽的认识,而这一点就远远的把他甩在了后面,自己从小家境就不是很好,自己闷着头学习就是希望可以减少因为家境困难给自己带来的自卑心理。正清看的书也不是很多,中专以前主要就是看教材,所以从小学到初中的教材,他可以背出来每一页的内容,而且那些书被他翻得都面目全非了,除此之外就是偶尔去舅舅家翻看表哥以前的书,不过那也没多少,两只手绝对可以数过来。初三以后,他们两个好了,闫丽才从她们家拿了很多经典小说和四大名著给正清看,这才算是让正清开眼了,他从来没想到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精彩的书,他猛然间就被这些吸引了,很多时候都是在上课的时候看,好几次被老师发现把他的书没收了。因为他学习成绩很好,老师只是简单的告诫后把书还给他了。不能在教室看,他就晚上在家里昏黄的灯泡下面看,很快他就感觉眼前变得模糊了,看东西也没有之前那么清晰了,后来去医院一查原来是近视了,但是他不后悔那一段时间看书,因为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了,他知道了自己身边以外发生的故事,每一个都是那样的激励人心、让人发省。到了农牧学校,图书馆的书破破旧旧,很多年都没有更新过,他也经常去但总是找不到自己心仪的书,后来去了一次师范学校的图书馆,他才知道了两个学校之间的差别,他这几年看的所有的书,都是闫丽从师范学校借出来给他的。

  正清最克服不了的还是自己的自卑,这种从小就紧随其身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他知道自己和闫丽的差距,也知道这种差距需要很努力很努力才可以弥合,这几年他一直在追随者闫丽的脚步,希望变得和她一样的优秀,但是现实却似乎在把他们俩故意拉开。

  中专不再分配的消息,就是这种妄图拆开他们的因素,也是一直埋在他心底不愿去触碰的痛,他每天用年峻的好消息在麻醉着自己。不用怕,今年县农牧局还会继续分配的,不用担心的。但是他怕也不愿去想另外一种可能,万一县农牧局严格执行市里面的文件精神,不再接收应届中专毕业生,那自己到底要怎么办?怎么跟父亲去说这个消息,怎么去面对这一切。

  每次想到这个问题时,他都会双手抱头蹲下来,不想面对那可能出现的一切,但是又不能不去思考,这才是最痛苦的。

  宿舍里的同学都说,毕业的时候也就是分手的时候,年峻那几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以及陈涛和杨柳的故事似乎都在验证着这一点。毕业后的生活和学校的单纯是不一样的,没有人在期望着天天给对方送去浪漫和惊喜,彼此都要逐渐适应自己的生活所安排的一切。是啊,像他们这样年纪毕业的学生,只是因为政策的原因而毕业工作,真正意义上来说,他们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还没有自己决定自己人生的意识和能力,他们接受着家里给自己安排的一切,懵懵懂懂的毕业、工作然后结婚并在这块黄土地上挥洒自己一生的心血,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需要像父辈们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去生活。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在这样的山仡佬里面,一辈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怎么知道城市或者更大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呢。他们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辛勤的耕耘和付出,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至于外面是什么样子,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以务农为生的农民来说,对于这个社会没有什么奢求,有吃有喝,一家人平安,这就够了,偶尔家里有个有出息的,像正清二叔这样有个国家公职的,就是喜上加喜的大事情了,全村人看他们家人的表情都会不一样的。所以他们不会奢望说让孩子去几百公里以外的西安或者外省去工作和生活,那里是什么样子自己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怎么放心让二十岁不到的孩子去呢,当然至今也还没有人去过那么远的地方工作。

  跟其他送孩子来上中专的家长一样,苏力勤也只是希望正清可以凭自己的知识立足,从此脱离土地,不要过这种靠天吃饭的辛苦生活。正清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虽然家里条件不怎么宽裕,可是苏力勤总是竭尽全力满足正清在学业上面的一切花费,为这个很多时候自己不得不低三下四的向村里人借钱。好在正清顺利的考上中专,而且年年拿奖学金,给他减轻了一些负担,使得自己有精力和能力去支持小儿子正华读书。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风过秦川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