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家非常好吃的手工曲奇店铺,可搜索淘宝:”妙蕾手工曲奇”或者“妙蕾“。有一款10多种口味的什锦曲奇,超级美味!很适合边看书边吃哦!
如果秦朗正在这儿,在这个阅兵现场,现在他一定会偷偷发笑,乐不可支: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不是大清帝国的国歌,也不是军乐,而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的的引子部分,日出。
这是他的建议。没有任何理由,只是突然产生的奇异想法,而它居然被批准了。
其实他没有必要意外。他的突发奇想对UMBRELLA公司的雇员来说就是命令,大中国区总经理伊斯特.哈特曼想办法与清政府聘请的奥地利乐团的团长和指挥见了面,用一点小钱说服他们同意演奏这首施特劳斯一**六年创作的交响诗。
至于接下来的事情,它很简单,乐团团长告诉辅政大臣和直接负责安排阅兵乐曲的礼部官员,他们准备演奏的曲子叫做日出,正好象征新皇帝登基——他就像升起的太阳一样将要照耀整个中国,于是对西方音乐一窍不通的官员们立即批准了。
,可以肯定,除了不了解它的人,没有人对此感到满意。
但不管怎样,它还是被使用了。
伴随响亮的交响乐,爱新觉.罗.载沣、他的贴身随从、十位辅政大臣,以及参加阅兵的外国公使陆续走上中央观礼台,走向各自的位置。而当皇帝和皇后在他们的御座前停下并且转向观礼台对面的官员和平民时,乐曲的引子部分也停止了——既不快,也不慢,一分不差。
为了这一刻,载沣与乐团进行了.反复的演练。事实证明,那些努力没有白费。
皇帝满意的微笑了,首先转向.两侧的、站起来对他脱帽敬礼的嘉宾,接着转向正前方的跪倒在地上向他叩首并且高呼万岁的官员和民众,向他们挥手致意,然后坐到御座上,宣布“平身”。—全文字版小说首发—
在如此盛大的集会上,又没有扩音设备,没有一个.人可以听到他的声音,而且大多数人都听不见传达他的旨意的太监的声音,不过这个问题没有引起麻烦。辅政大臣、外国公使和特邀嘉宾陆续坐了下去,而那些跪倒在地上的官员和民众也在稍后一点时间站了起来。
开始很顺利,没有出现任何差错,没有意外发生——也.有可能发生了意外,但都在皇帝看不见的位置。只有一个小小的、没有引起注意到的意外出现在靠近皇帝的地方,易安平,最开始,他习惯性的想要跪下给皇帝叩首,不过在注意到身边没有一个人跪下,而且王振和章炳麟都没有跪下以后,他立即把弯了一半的膝盖挺直了,将动作变成脱帽敬礼。
作为唯一一个穿着长袍马褂站在一群穿着礼.服的嘉宾中的、就好像鹤立鸡群一样显眼的观礼者,他的动作本该受到特别关注,但是没有,谁也没有看他一眼。载沣不知道就在自己身边竟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兴致仍然很高,看到大多数人已站起来便示意主持阅兵的太监进入下一个程序。
礼炮响起的时.候在观礼的民众中引起了小规模的骚动:他们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炮声让他们害怕。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距离现在还不到两年,所有人都对此记忆犹新,那些响亮的声音则把它加深了。
慌乱让这些人忽略了在炮声中走向观礼台前方的旗杆的那支小到三个人的队伍:旗手和两名护旗手,拿着一面黄色龙旗。他们很快走到旗杆下方,飞快的将龙旗挂好,然后笔挺的站在那儿等待阅兵进入下一个程序。
一名太监用他的尖细嗓音高声宣布:“奏乐,升我大清帝国之国旗。”
乐队开始演奏第二首曲子。公使们与许多嘉宾立即意识到,它又是一首被错误使用了的乐曲:乐队演奏的是,至少是它的曲子。这个发现令他们面面相觑,弄不清负责挑选乐曲的中国官员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本身却是非常简单的:阅兵仪式需要一首国歌,但临时创作的几首都不能使人满意,不符合这次阅兵的浓重的西方风格——准确的说,是几位被请来协助筹办阅兵的军事顾问不喜欢那些曲子。于是最后,为了解决问题,礼部的官员们只好把新军的军歌拿来凑数。
他们选中的就是——只是它的调子。新军的士兵从来没有唱过或者听过它的原曲,他们听到的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伞兵用它改编的那首充满黑色风味的,而唱的是它的修改了部分歌词但是味道没变的中文版——秦朗将它教给雇佣兵,雇佣兵又把它传授给了新军的士兵。
必须说,礼部的官员们不喜欢改编歌曲的歌词,他们看上的是它的曲调,不幸的是他们对这首歌曲的了解实在太少了。
中国是一个不信仰基督教的国家,而且是一个封建帝国,在它的皇帝的登基阅兵仪式上演奏一首名叫同时歌词内容几乎就是赞美主的歌曲,而且用它充当的是帝国国歌,如果这件事情被捅出来,礼部的官员全都会因此倒霉——所以,公使与嘉宾才会如此莫名惊诧。
很快,他们开始猜测,这些倒霉的中国官僚到底是自己太愚蠢,还是被协助筹备阅兵的军事顾问陷害了。
他们思考着,低声议论着,而旗手和两名护旗手就在这个时候“唰唰唰”的把那面黄色龙旗升了上去,接着用比来的时候更快的速度离开,于是阅兵也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皇帝走下中央观礼台,乘坐一辆镀金的豪华马车检阅参加阅兵的三个国家的士兵。乐团演奏了第三首乐曲——礼部的官员们总算做了正确的选择,不过也有可能,那是乐队自己的决定,它是——这首曲子被反复演奏了三次,直到皇帝的马车经过最后一列士兵。
然后是一段时间的沉寂,没有音乐,空气中只剩下人们议论时发出的声音。马车慢慢的兜了一个***返回出发的位置。又过了几分钟,等载沣重新坐上他的御座,最重要的分列式也就开始了。
奥地利乐队左侧列队的、一直保持着沉默的一支皇家海军的军乐队开始演奏。
步兵的方队走了过来。最前方是连续八个旗队,每一个都由两百人组成,都是最健壮的士兵,所有人都高举着一面旗帜。在他们后面是英**队的五个连,首先是穿着红色军服的陆战队连,接着是水兵连,骑兵连和廓尔喀连,最后是那个英印步兵连。
包着头的印度士兵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旗手前方有三名好像玩杂耍的士兵,都很瘦,打着赤膊,不时从口中喷出一团火焰;而在这个连队的末尾,是两辆自行车,每一辆都像叠罗汉一样堆上了六个士兵,让人感觉它随时都会倒下。
但是两叠罗汉都没有倒下,就那么摇摇晃晃的从观礼台前方开了过去。
接着三个美国连队跟了上来。
在这一刻,奥地利乐队右侧的UMBRELLA的乐队接替了英国同行,开始演奏一首没有人听过的乐曲。,秦朗用了四年时间——实际上没有那么长,这件工作是断断续续进行的——通过他哼唱调子、专业作者谱曲的方式把它翻刻了,正好在这次阅兵中派上用场。
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三个方队只需要一首军乐伴奏,但是陆军拒绝使用海军陆战队的军歌,海军陆战队同样反对使用陆军找来的曲子,于是最后让秦朗又得到一个机会满足他的小小嗜好。
即使他并不在现场。
那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秦朗不在现场,但是能够猜出现场的大多数变化,因为阅兵的许多细节事实上是他提出的主意:除了与,他还给接受检阅的部队设计了一些动作。
当然,不是给陆军和陆战队的两个连队设计动作,也不是给雇佣军,它们就像英国人的连队那样平淡无奇的从观礼台前方走了过去。然后近卫军的四个方队走了过去,再接下去是张绍曾的部队跟了上来,扣除最初的那个旗队,它还有十四个方队,每一个做了同样的事情。
当它们接触到观礼台边缘延伸出来的那条看不见的横线时,这些方队的旗手立即将旗帜放低了,而带队的军官高呼:“向皇帝陛下致敬!”
所有士兵听到这个命令以后立即整齐一致的将他们的头转向载沣,向他行持枪礼,并且用最大的音量喊到:“皇帝陛下万岁!”
“万岁!”这是第二次。
以及第三次。“万岁!”
张绍曾派出的方队全都做了这一件事,然后是蓝天蔚的部队,而当吴禄贞的部队也开始这么做的时候,袁世凯的脸色已经变得苍白了。
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