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肘腋之变
接到袁绍的急报后,第一个变了脸色的,是逢纪。朝廷的诏命下达之后,逢纪本想快马加鞭,赶回成皋报讯,可是,诏令当中,却是命何苗率领部队,支援成皋。在逢纪眼中,何苗和自家的主公袁绍乃是死对头,虽有诏命严令,但难保何苗不会阳奉阴违,故意拖延行程,陷袁绍于险地。因此,逢纪只好与何苗同行,随时从旁监视、督促何苗的一举一动。
何苗的行军速度并不能让逢纪满意,但是,又让逢纪挑不出什么毛病来。毕竟,听说叛军拥有不少井阑后,朝廷调拨了一些砲车和床弩给何苗,用以反制。这些攻城器械普遍笨重难行,拖慢行军速度也是意料当中的事情。
这正是逢纪最怕的地方,他怕何苗以此为借口,继续维持这种不快不慢,中规中矩,让人着急又挑不出错的行军速度。以这种速度,恐怕还得两到三天才能抵达成皋,显然,以飞骑传来的情报来判断,袁绍只怕坚持不了那么久。
逢纪心中焦急,却又不好自己出言催促何苗。他只不过是袁绍的宾客、幕僚,哪有资格催促何苗进兵?最多进言劝说几句。而进言是没有任何强制力的,听与不听,全凭何苗的心情。
逢纪只得目视荀攸,用眼光央求荀攸站出来说几句话,这是他唯一能够倚靠的人了。
众所周知,荀攸不仅是刘照座上的贵宾,而且这一次出任参军事,也是刘照所荐,因此,众人也早就把荀攸视作刘照一党的人了。在逢纪想来,既然刘照已经答允自己,要支持袁绍,那么荀攸自然也就应该帮袁绍说话才是。
不过,众人的想法多少还是有些一厢情愿,眼下,荀攸虽然比较看好刘照,但还没有毫无保留的投入到刘照的阵营当中去。这大概跟刘照的年纪和身份都比较敏感有关,年纪小,代表对朝政的直接影响能力比较低,因此,借刘照之手,所能施行的政治方略也就有限,自然也就不用急着投入刘照的阵营中去;而刘照的皇子身份,对朝臣来说,也是比较敏感的,比如荀攸,身为黄门侍郎,他可是皇帝的心腹近臣,若是他完全投到刘照这一边的话,说的严重一点,就是对皇帝不忠,若是刘宏、刘照父子之间,起了什么冲突,那就更是考验荀攸的身为臣子的节操了。
所以,对于刘照的举荐,荀攸是心存感激的,可若说他因此就会唯刘照马首是瞻,刘照说什么,他就照着做什么,那可就有些想当然了。对于军情,荀攸还是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的。
当然,在成皋告急这件事情上,荀攸的见解和判断,与逢纪的愿望是一致的,话说出来,听在逢纪耳中,自然也就是为袁绍说好话了。
“何尹,成皋危急,不容迟疑,还请何尹挑选精兵,轻装简从,日夜兼行,火速赶往成皋,援助袁司隶。”荀攸在马上拱手道。
何苗勒着胯下的战马,沉吟不语,荀攸见状,复又劝道:“何尹,成皋乃是洛阳门户,一旦被叛军夺去,想要再夺回来,恐怕要付出较之前数倍的代价才行。而且,叛军人数众多,远在我军之上,以寡击众,必须凭借险固之地才行。失去了成皋,洛阳以东,便无险可守,还请何尹三思!”
“荀参军放心,这里面的轻重缓急,我还是能够分辨的。适才沉吟,不过是在构想先锋的人选罢了。”何苗面色如常,仿佛自己真的从未犹豫过一样,事实上,在方才的那一刹那,他的确有过意动,想等袁绍失利之后,再率军前去收拾残局。但是,听了荀攸的提醒,他立刻清醒了过来,失了成皋,天子必然震怒,到时候,袁绍固然罪责难逃,而他这个援军的统帅,恐怕也难辞其咎。如果接下来他无法迅速夺回成皋,甚至是出师不利,败退回巩县的话,前后之罪并论,只怕他也要蹈袁绍的覆辙了。
“何尹,麾下愿为先锋,去救援成皋!”一将策马而出,主动请命。
众人齐看时,却是护军典韦。冀州黄巾被平定后,典韦接替鲍炜,成为了弘农王卫士长,统帅府中卫士。此次出征,刘照本就与袁绍达成了秘密协定,要派一批府中的郎卫,去前线“镀金”,其中自然少不了典韦的份。
巧的是,大军出发前,何苗也派人来求刘照,想要跟他借典韦一用。黄巾之乱平定后,刘照府中将星闪耀,人才济济,已是人们的共识,何苗身为河南尹,手下没有靠得住的武将可用,只得求上了刘照。
刘照一看,自己这不是正好可以两家通吃么?于是,他不但借出了典韦,还把原本就准备派出去的那一批郎卫,也都很“大方”的送了出去。
见典韦主动请战,何苗自然不会阻拦,刚想答应下来,又听一人也高声叫道:“末将不才,亦愿担任先锋。”
何苗一看,原来是前部司马黄忠。黄忠本是大将军何进的从事中郎,此次出征,何进也有意栽培黄忠,想让其再立战功,也好升官晋爵。于是,何进便利用自己的职权,将黄忠任命为前部司马。
“何尹,末将身为前部司马,理应担任先锋之职,而典护军的职责,则是护卫中军,岂能轻出?”黄忠道。
“谁说护军就只能护卫中军了?我跟随卢公征讨冀州黄巾的时候,每次遇到恶仗,卢公都会命我亲率护军卫士出战,重挫敌军的锐气和威风。如今成皋告急,正需劲卒猛将前去支援——我如何不能出战?”典韦闻言,老大不高兴,高声反驳道。
眼看两员大将就要起争斗了,何苗心中略一计较,最终还是偏向了典韦。除了典韦的名气比黄忠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典韦的后台更硬。虽说,何进、何苗、刘照,怎么看也是一家人,但是,详细分辨的话,何苗与何进之间,是存在利益纷争和意见冲突的,而刘照却是何苗要依靠和讨好的对象,因此,偏向哪一方,不言而喻。
何苗轻咳一声,拿出主将的威严来,喝令道:“二位不要再争了。典护军所言有理,成皋危急,正需要劲卒猛将前去支援,何况,典护军所部,皆是骑兵,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奔赴成皋。黄司马,你也休要气馁,身为前军,你立刻率领本部人马,紧随典护军之后,向成皋进发!”
何苗的这一番安排,有理有据,听上去也没有什么不公的地方。黄忠无奈,只得奉命而去。
典韦则率领二百精骑——其中的五十余人是弘农王府中的郎卫——一马当先,率先赶往了成皋。
逢纪心中惦念袁绍的安危,不顾自己身体文弱,不擅骑马,坚持要与典韦同行。典韦拗不过他,只得答应。
此时的成皋城已经是岌岌可危了,越来越多的黄巾军士卒攻上了城头,并且逐渐立稳了脚步,慢慢扩大了缺口。反观汉军,则是节节败退,不仅无力反攻,堵住缺口,甚至在有些地方,反倒被攻上城头的黄巾军给反包围了。
袁绍见状,只得收拾残部,退往西门据守。为何要退往西门据守呢?这还得从成皋的地形说起。
成皋东临汜水,北濒黄河,南依嵩岳,三面都有山川之险,易守难攻。而在这三个方向当中,由于东边的汜水距离成皋城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大军尚还可以展开。而北边的黄河,距离成皋城就相当近了,城北完全是大一片低湿泥泞的滩涂、芦苇地,非但不利于大军展开攻城,就连从这里绕道经过,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成皋的南边,则有大伾山巍峨耸立,同样险阻重重,不利于大军进攻或者行进。
因此,对于黄巾军而言,最适合的进攻地点,也就是东门了。而西门方向,基本就没有遭受到黄巾军的进攻。
现在,汉军退往西门之后,由于南北两个方向都不利于大军行进,因此,黄巾军只能从城中进攻西门,而没办法绕道包抄,使西门的汉军腹背受敌。而且,由于高大的井阑根本无法通过门洞,进入城中,所以也就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汉军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威胁,亦将不复存在。因此,在城墙多处失陷的情况下,聚合残余兵力,退守西门,借助城墙和瓮城继续抵抗,倒也不失为一个最不坏的选择。
在当日放出了退守西门的狠话后,袁绍对西门一代的防御设施,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造。特别是在西便城墙两端,袁绍提前修筑了土垒,设置了拒马,防止敌人从城墙上攻过来。总之,眼下的西门,已经成了一个封闭的堡垒,足矣抵挡黄巾军一段时间了。
黄巾军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破城的巨大喜悦,让他们忘乎所以。攻入成皋,他们也没有第一时间去追击退往西门的汉军,而是在成皋城中,展开了一场屠杀和劫掠。
虽然有不少居民已经跟随汉军退往了西门,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舍不得弃家出逃,他们抱着侥幸心理,觉得黄巾军可能不会展开大规模屠杀和劫掠,或者即便有,也未必会落到自己头上。
然而,黄巾军经历了十几天的苦战,伤亡极大,士兵们的神经,也早就到了崩溃的边缘,破城之后,杀戮和抢掠,正是他们放松神经的最佳方式。在这种时候,别说黄巾军的首领根本没有制止的念头,就算是有,面对穷凶极恶,失去理智的部下,他们也不敢出面去制止。
看着黄巾军的暴行,西门城头上的汉军,无不捏紧了拳头,愤恨不已。经历了这么多天的血战之后,汉军士兵的成份,早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剩余的士兵当中,成皋城中的居民占了大多数。看到黄巾军对自己的邻里、亲戚施以暴行,汉军士兵们恨不能冲下去与其同归于尽。
哀兵必胜,当黄巾军重新集结起来,对西门发动进攻的时候,汉军士兵无不奋勇死战,毫不退缩,给黄巾军来了个迎头痛击。
自以为胜劵在握的黄巾军,终于为自己的轻敌、骄纵付出了代价。没有井阑压制城头的汉军,从城下发动进攻的黄巾军,还没冲到城墙跟前,就被汉军的箭雨给射得溃不成军了。而从城墙上发动进攻的黄巾军,面对汉军临时修筑起的土垒,也是一筹莫展。尽管土垒只有一人多高,但是在狭窄的城墙上,黄巾军根本无从发挥己方的人数优势,如果在城墙上拥簇得太过密集的话,正好成了汉军弓弩的活靶子。
庄聚贤见状,意识到没有井阑的压制,攻城的难度立刻会成倍的增加。于是,他便命营中的工匠设法将井阑拆开,运进成皋城后,再重新组装。
可是,没有柳随风的指点和调度,工匠们的进度,比先前迟缓了很多。甚至有些井阑在被拆散之后,居然无法重新组装起来了!
这就给了汉军驰援成皋的时间。就在黄巾军攻入成皋的第二天,傍晚时分,典韦率领的二百精骑,终于赶到了成皋城下。
看到典韦,袁绍不由得一阵心痛,文丑此刻还在高烧昏迷当中,医工对此束手无策,加上军中缺少药材,情势很不乐观,弄不好,他这一回就要痛失臂膀了。
再看到典韦只带来了两百精骑,袁绍更是闷闷不乐,虽说这两百人都是精锐之士,但人数也未免太少了罢?直到听典韦说大部队在后面紧跟而来,不日即将抵达的消息后,袁绍这才略微宽心了。
而逢纪带回来的消息,则让袁绍彻底放心了。虽然朝廷派了何苗率领各地的郡兵前来援救,但前线的主将依然是他,而与刘照达成的协议,更是保证他从此无后顾之忧,只需专心对付叛贼即可。
典韦见袁绍似乎有嫌自己所带的援兵太少的意思,心里也很不舒服,有心露一手让袁绍瞧瞧。于是,典韦主动向袁绍请缨,夜袭黄巾军,挫一挫敌人的锐气。
见典韦执意要去,碍于刘照的情面,袁绍也不好强令阻止,只是嘱咐典韦小心行事,取得战果之后,千万不可恋战。
典韦听了,心中不以为意,唯唯而退,出了西门的敌楼。
出来之后,典韦才觉得自己有些孟浪了。城中的黄巾军,少说也有上万人,自己带着区区两百人,又不知道对方的要害所在之处,就这么贸贸然的出击,恐怕很快就要陷入贼军的包围了。
站在城头上观察了下情势后,典韦决定,还是从城墙上出击。城墙上地形狭窄,敌人发挥不出人数上的优势,即便自己敌不过,也可以沿着城墙退回来,不虞被贼军团团围住。
而且,从城墙上进攻,只要拿下一座敌楼,就算是大功告成,可以回去有个交待了,这个任务,对于典韦而言,算不上有多难。
突然间,典韦脑中灵光一现,想起了徐晃“雪夜下阳翟”的战例来。当年,徐晃夜袭阳翟的时候,就曾经让士兵在城头上举火、扬旗,大声呐喊,营造出汉军大部队已经夺取城池的假象,成功的瓦解了城中黄巾军的斗志。
那么,如今自己能不能套用这个计策呢?典韦赶忙将裴定唤来,两人一起商议了起来。
裴定曾与徐晃一起夜袭阳翟,对于整个过程是再熟悉不过了。听了典韦的想法后,裴定目光闪动,显然也动了心,思虑了片刻之后,裴定道:“我看可行!不过,要做就做彻底一些,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不如我们乘此机会,把成皋城夺还回来!”
“好,那我们两个各带一百人,分头行动!”典韦道。
“且慢!子贲,如果真想夺还成皋的话,还是跟袁司隶通一声气,请他发兵配合,才能一举成功。”裴定道。
典韦想了想,觉得裴定所言有理,仅凭自己这两百人,也许可以顺利夺下南北两座城门,但想吓跑城中的黄巾军,光靠城头上举火呼号是不够的,最好能同时在城中发起进攻,彻底摧毁黄巾军的心防,这样才能一举夺回成皋。
典韦翻身又进了敌楼,把自己的想法向袁绍详述了一遍。袁绍听后,惊喜之余,却又有几分犹豫。此计虽妙,但是风险也很大,万一贼军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混乱,那么从城中出击的汉军,必然会遭到敌人有力的抵抗乃至反扑,损失惨重。
逢纪见袁绍犹豫,便出言劝道:“明公!何河南不日将至,宜早思对策啊!”
袁绍闻言,心中一震。逢纪所言不错,何苗向来不服气自己担任这个主将,若是被他看到自己困守一隅的窘迫之态,恐怕就愈发不甘心居于自己之下了。同样,援军上下的将士们,见此情形,恐怕也会因此而轻视自己。到时候,自己在军中还有威信可言么?又如何统帅全军,讨平叛贼?
因此,赶在何苗到来之前,夺回成皋,才是他唯一的出路。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