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九章是时候组织一波说唱了!
听了王超、徐晃一行人的遭遇后,在场的众人,都心生不忿之意,特别是王景,他一拍几案,大叫道:“这等贼子,若不早点除掉,日后必是我大汉的祸害!”
刘照微微一笑,他心里也早就乐开了花,只是勉强压下了心中的喜悦,表面上不动声色罢了。
一直以来,董卓都是刘照最为忌惮和提防的人,虽然眼下刘照已经改变了不少的历史,但是这些变动,能否最终影响到七年之后的那场大变故,刘照尚不敢断言,历史的发展,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不由得刘照不小心翼翼的应付。
但是,如今郭汜的所作所为,无异于把一柄可以刺向董卓腹心的尖刀,递到了刘照的手中,那么刘照不好好利用,给自己的宿敌来一记狠的,那简直太对不起上天的眷顾了。
只是,如何才能让董卓吃个大亏,这还要好好筹划一番才行,贸然就上疏弹劾,那是极为不智的。
首先,董卓已经傍上了董太后,有了这个靠山,想要搬倒董卓,谈何容易?别的不说,负责京师七郡督察的司隶校尉,就是董太后的侄子董重,按理说,河东太守出了问题,首先负责查办的,就是司隶校尉,如果董重有意徇私包庇董卓的话,那根本就查不出什么问题来。
其次,刘宏是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皇帝。他此刻正在上林苑玩得开心,哪有心思处置什么案件?特别还是这种牵连甚广,人情交错,办理起来要扯皮拉锯的案子,刘宏更是避之不及。没有了皇帝的支持,那董太后这座靠山,可就是喜马拉雅山,谁也没法动摇。
综合这两点来看,即便发动“倒董”运动的人,是自己这个身份非同寻常的皇子,但是想要最终搬倒董卓,还是有些难度的。
那么,难道要就此放弃吗?当然不是,就算搬不倒董卓,也绝不能让他轻轻松松的过了这一关,至少,得让董卓的名声,提前七年就狼藉不堪,臭不可闻。
拿定主意后,刘照开始着手安排徐晃一行人。
裴潜乃是世家子弟出身,因此,被刘照征聘为王大夫,与卢恺、王盖地位相等,都是比六百石的官职。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裴茂曾经担任过尚书的职务,身份与卢植、王允相若,而裴潜是裴茂的长子,官职自然也要与卢恺、王盖两人比肩,方才合理。
徐晃本有官职在身,所以当初刘照在征聘他的时候,直接开出了郎中之职的价码,虽然中间历经波折,如今徐晃也已经丢了官职,但是刘照的承诺一直没变,所以徐晃依旧被任命为王府郎中。
而裴定则要麻烦一点。裴定也有官职在身,自然不能等闲视之,以卫士的职位来安置他,但是他毕竟名声不如徐晃那么大,如果直接被任命为郎中或者是待遇与郎中相同的侍卫的话,那么未免会让刘照门下,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比斗,才搏杀出一个郎中、侍卫职位的诸位豪侠,觉得不公平。但是如果任命的职位太低的话,恐怕又会伤了裴定的面子,冷了他的心。
刘照私下把这个问题跟关羽、王超等人提了一下,王超当即一拍胸脯,道:“殿下,臣敢用性命担保,裴仁基的武艺,入选侍卫,绰绰有余,就算是对上前十名末位的几人,也同样有一搏之力。”
“元起,我对仁基的武艺,自然没有分毫的怀疑,只是怕众口不服罢了。你想,众人刚刚才通过一场比试,真刀真枪的排定了名次,获取了职位。如果仁基刚一来,就被授予郎中、侍卫之职的话,只怕有人会心中不服。”刘照向两人解释道。
“殿下,既然如此,那何妨再举行两场比赛,让仁基当众一展身手,也好压服众议呢?”关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云长的这个主意好,真金不怕火炼,仁基有的是真才实学,当众考校一番,正好堵上他们的嘴!”王超连声赞同。
最后,刘照决定,从侍卫一级之中,随机抽选三人,组成考核小组,让裴定挑战。如果裴定能胜一场,则可以担任侍卫之职,如果能胜两场,就可以担任郎中之职。至于为什么一共要比试三场,那只是为了留有余地,允许裴定有输掉比赛的空间,否则,裴定就连一场都输不起,只要输了,他就跟郎中的职位无缘了。
刘照将决定告诉了裴定后,裴定面无难色,一口答应了下来。他知道自己没有徐晃那般的名气,想要在王府立足,只能靠自己的一身武艺立威。
刘照将比赛的事情,交给了鲍炜负责,自己继续专注对付董卓。
被俘虏的七名郭汜的部曲,已经被移交给了胡旭,由他先行讯问,力求从这些人身上,压榨出更多董卓的阴私来。在获得关键性的证据之前,刘照可不会傻傻的将这些人移交给廷尉署,虽说廷尉郭僖为人刚正,执法严明,但是廷尉署却不见得密不透风,万一这几名人证在廷尉署中被人给暗中灭口了,那叫刘照上哪哭去!
接下来,刘照便要先组织一波针对董卓的弹劾。虽然前面说了,在董太后包庇,刘宏懒得理的情况下,弹劾董卓,起不到什么实际效果,但是,先把董卓的种种罪名,揭发出来,闹得人尽皆知,也是非常必要的。
于是,由刘照牵头,曹操、卢恺、王盖、裴潜、卢济、王景,人才济济,组成了一个“写作班子”,将董卓的罪状一一细数:
蓄养私兵;放纵部曲为盗,祸乱地方;事发后包庇部曲,逼迫执法严明的贼曹掾徐晃辞官而去;目无纲纪,公然派遣私兵缉捕徐晃,意图杀人灭口。
整篇弹章,把董卓蓄养私兵这点,咬得极紧,为的就是突出董卓怀有不轨之心这一点,刘照相信,如果说其他的罪状还不足以打动刘宏那颗懒惰的心的话,那么拥兵自重,图谋不轨这一条,怎么也能让刘宏坐不安稳,对董卓生出一点猜忌之心来。
弹劾的奏疏一经写好,立刻由徐晃出面投给了御史台。这一投,如同石破惊天,登时震动了朝野上下。
此时,原太尉许戫已经在十月被免职,朝廷任命太常杨赐担任太尉。这样一来,三公之中就有两人——太尉杨赐、司徒袁隗,是偏向于刘照一方的,再加上尚书令卢植,可是说,中枢之内,对于严厉查处董卓的罪行,基本上可以达成一致,毫无障碍了。
可是,具体到查处的人选,却依旧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司隶校尉董重。虽然卢植等人也知道董重不可靠,所以同时派遣了侍御史刘陶,去河东查办此案,但是有了董重从中通风报信,上下其手的话,相信董卓早就会做好准备,应付刘陶的监察。
所以,在刘陶赶赴河东期间,刘照也不能闲着,他这一次弹劾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抹黑董卓,让其在刘宏心目中,落下一个乱臣贼子,图谋不轨的印象,最后能不能将董卓治罪,倒还是其次。
于是,刘照轻车熟路,再一次祭出了“鼓词”这个法宝。
之前,为了给自己的身份营造声势,刘照让张勋召集了一些说唱艺人,用鼓词表演来大肆渲染自己的身世来历。事情过后,为了保密起见,这批说唱艺人,一直被何进圈养在家中,不准他们外出与人接触。而这批说唱艺人在何进家中也没有闲着,他们将刘照传授的几种新的表演手法——其实就是后世评书、相声的一些技巧——融会贯通,表演水平居然越来越高超了,还自己编了不少故事。这样一来,就连何进,也经常在闲暇的时候,把他们唤出来表演上几出。
如今,刘照又有用得上他们的地方了。将徐晃在河东的经历细细记述下来之后,刘照命张勋去何进府上,将故事交给那些说唱艺人,让他们细心编排,准备再次去洛阳市井中表演说唱。
宣传战线永远都不能放松,虽然刘照无法左右士林的清议,但是,他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影响民间的舆论。
洛阳的百姓又有耳福了,时隔一年多,当初那种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长篇说唱,又重新出现在了洛阳的市井当中。只不过,不同于上次讲述光武中兴的历史故事,这一次,艺人们所讲的,却是发生在当代,而且就是前不久的一桩奇闻。
当听到一位为人正直,执法严明的贼曹掾,被狼子野心的太守,和他手下残暴凶恶的部将,给逼的挂冠归隐,并且还遭到追杀灭口的时候,在场所有的听众,纷纷喝骂起来。这年头,朝政黑暗,不少人没有勇气反抗,只能盼着有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吏,出来为民做主,主持公道。可是在故事里,这位为民请愿、伸冤的贼曹掾,不但丢了官职,甚至惨遭追杀,险些丧命,这让在场的听众,都觉得心有戚戚,愤恨难当。
“这个董卓,真当我大汉没有王法了吗?”有人喊道。
“也不知道这董卓是什么来历?是不是哪家勋贵的亲属?”
在众人的质疑声中,艺人们也开始揭董卓的“底”。当然,这个所谓的“底”,也是被刘照掺了各种私货,三分真七分假的敷衍起来的。
“这董卓,字仲颖,乃是陇西临洮人士。他本就是胡汉杂交之种,所以一生下来,就有一股与生俱来的戾气在身上。其人体格健壮,擅长骑射,所以在家乡招聚了不少的盗匪和羌胡,为祸地方……他的兄长董孟高看不过去,好言相劝,反被董卓那厮一顿毒打,受了重伤,不久就含恨归天了!而那董卓,反将自己的亲嫂霸占,将侄子董璜,养若己出……”
众人听了,登时嘘声一片,不过有了这些花边消息,他们也听得更加津津有味了。
“你们可知董卓这厮的真实来历么?先前,我们讲光武中兴的时候,曾经提到过,那篡汉的王莽,乃是天煞妖星临凡,专为乱我大汉天下而来,幸好上天不欲绝汉嗣,降下了二十八宿星神,扶助光武帝平定天下,匡复汉室。王莽死后,天煞妖星亦被镇压,奈何时日一久,封印松动,又被那天煞妖星给逃了出来,这一次,他投胎到了陇西临洮的董家,正是董卓此人!”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不过对于这些传闻,他们倒也是似信不信,抱着随便听一听的态度。
“你们以为董卓那厮,瞒着朝廷,蓄养了数千私兵,所图为何?就是想伺机祸乱天下,倾覆汉家,以报当年之仇。而那徐公明,正是临凡的二十八宿星神之一,所以董卓见了徐公明,才会如此的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了!”
“昔日王莽篡汉之时,汉家自高祖以下,共传了十二位皇帝,如今,自光武帝以下,汉家又传了十二位皇帝,而董卓恰恰出现在这个时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非也,民间曾有歌谣,说‘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锄去千里草,方可无斯难’,千里草,这三个字合起来,正是一个‘董’字,而‘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正是提醒世人,不要忘了王莽篡汉之祸,如果不早早除去董卓,则我汉家又要重蹈当日的覆辙了!”
“诸位倘若不信,还有谶语为证,传言‘代汉者,当涂高也’,而董卓的名字叫‘卓’,有云‘卓者,高也’,也与谶语正好吻合!”
此话一出,不少人频频点头,一副“原来如此”的模样。相比什么没有听说过的“天煞妖星”,这句流传很广的谶语,更为人们所熟知。人们对这句谶语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今听到这些说唱艺人解得头头有道,禁不住就相信了几分。
流言传入宫中,连董太后听到之后,都变了脸色。她本就是个浅见的妇人,只因贪图财货才认下了董卓这个侄子,如今听到市井流言,将董卓说得如此不堪,一时间,也没了主意。而且,若说是别的流言了就罢了,如今的流言,分明说董卓就是倾覆她儿子天下的罪魁祸首,这样的罪名,谁敢担当?董太后就是再糊涂,也清楚的知道,她的一身富贵,都是从儿子身上来的,如果儿子失去了皇位,那她可就什么都不是了。
一时间,惊慌失措的董太后,急忙命人传话给董重,命他不可包庇董卓。然而,董重出生市井,自幼家贫,眼睛就只有钱,拿了董卓大笔的孝敬之后,他哪里还会理会董太后的叮嘱?所以,依旧是处处给董卓通风报信,让前去河东查处案件的刘陶,步步维艰,一点头绪都查不出来。
当然,董卓的消息也很灵通,洛阳城里发生了些什么,早就通过方方面面的渠道,传到了他的耳中。那些市井传言固然让他恼怒不已,但眼下更重要的,却是董太后的态度。当他听说董太后居然萌生了退意,不愿意继续保他的时候,他立刻派出了女婿牛辅,再次携带厚礼,前往洛阳,想通过段珪,再次打通董太后的门路。
段珪此刻也如同是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董卓是他好不容易拉拢过来的外援,这个强援,董太后可以不要,但是他们这一干权阉却不能不要。因此牛辅一到洛阳,段珪立刻去了永乐宫,面见董太后,为董卓说情。
听了段珪的来意之后,董太后有几分不耐烦的说道:“段常侍,你的一身富贵,都是从当今天子身上来的,天子若是出了什么事,难道你就能保全这一身的富贵么?哦,我倒是忘了,你既然与董卓如此交厚,那想来董卓篡汉之后,你也不失公侯之位啊。”
“太后!”段珪趴在地上,连连叩首:“太后万万不可相信外面的传言啊,这一切,都是弘农王的诡计啊。董太守属下的贼曹徐晃,为人严酷,数次凌迫郡中的大家,董太守不得以,才将其免职。谁知道,那徐晃转身就投奔到了弘农王门下。太后,你也是知道的,弘农王素来喜欢招揽那些有罪的豪侠。也不知道董太守哪里得罪了弘农王,弘农王居然如此痛恨他,不惜编造如此荒唐的流言,来污蔑董太守,太后,你万万不可听信这些流言啊!”
“哦?真有此事?”董太后将信将疑的问道。
“太后,那些说唱艺人,都是出自何进府中,教导他们说唱故事的,就是弘农王乳母的丈夫张勋,这些事情,太后只需派人过去细细探听,就知道臣所言非虚了!”段珪知道能否说服董太后,就在此一举了,因此声泪俱下,一副饱受冤屈的模样。
董太后久居深宫,又上哪探听这些内幕去?她心里毕竟还是偏向段珪等人多一点,一听段珪说得如此头头是道,又牵扯到何氏一门,所以,立刻就相信了*分。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