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节 还债

  “大劫,大劫,扬州大劫!忠义伯夺占扬州,阵斩八万,俘敌十六万!”

  进城之后,骑兵们立刻沿着各条街道飞奔,不但高喊着,同时看到人群的时候,还立刻抛洒捷报纸张。

  这些纸张立刻被老百姓捡起来,仔细的相互传者看起来,不识字的让读书人帮忙念诵。

  但是最后传看捷报的那群人,却收起了捷报,他们觉得这捷报很难得,想要收藏起来。

  谁也没想到这种捷报后来会成为一种价值连城的纪念品,尤其是杨潮亲自写的那几张,更是成为珍品。

  城南城北,城东城西,一天时间洒满了半尺长三寸宽的红纸捷报。

  于是全城都沸腾了。

  南京百姓这段时间确实生活在恐惧之中。

  各种流言满天飞,有的说鞑子要过江了,有的说鞑子正在屠城,有的说鞑子已经杀到了江浦,有的说鞑子到了瓜州,各种消息把人折磨的欲仙欲死,于是在商人们的推波助澜下,物价飞涨,百姓困苦不堪。

  通过传看很快百姓们都知道了扬州大捷,心惊胆战了数日的压力,自然需要发泄一下,很多人都点起了鞭炮庆祝。

  而朝廷天天朝仪,商讨关于江北的事情,可是却找不到一个可用之兵。

  黄得功倒是首选,可是黄得功远在太平府,还没等他们商量出一个救援扬州的方案来,扬州陷落的消息就传了过来。

  顿时朝臣就慌乱了,连忙商议应对之策,而且此时出现了两派意见,此前商议史可法的求援奏疏,还主要讨论是派谁去,现在则开始商议,派不派的问题了。

  扬州已经失陷,而且据可靠消息(多铎向四周州县下达的劝降书毫不隐晦的说出了擒拿江北督师史可法的情况)称,史可法已经被擒。杨潮不知所踪。

  既然扬州已经陷落,就有朝臣提出,当务之急是保南京。

  可是也有朝臣提出,守江必守淮,所以不能放弃两淮,应该继续派兵稳守其他城池。

  守淮派有分为守仪征等县派,和守瓜州派。

  争吵了几天也没有吵出个所以然来。

  甚至还有人把主意打到了杨潮身上。既然杨潮没有消息,就得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是以杨潮战死来打算,既然杨潮战死,那么杨潮留下那些强兵就不能不管不顾,得找一个得力之人去节制。

  诚意伯刘孔昭请命,表示自己身为操江提督,本该节制水营,杨潮的水营练兵归他管辖。

  诚意伯的提议得到了徐泓基赵之龙等勋臣的赞同。

  但是文臣又不同意,表示应该派一个干练文臣节制,有人想到了军务经验丰富的朱大典。请朝廷下令,起用在家赋闲督粮的朱大典来南京。

  可这个提议文官集团内部,自己都开始争论,左光先一派官员咬死朱大典贪腐一事不松,表示朱大典不宜督军,甚至不宜起用。

  文臣的意见不合让小皇帝六神无主的同时,也感到一种末日到来的感觉。一度他都想要逃离南京,逃亡更南方的苏州甚至杭州去。

  朱慈烺感觉这种情况跟当初他父皇崇祯在位的最后时期那么相似,都是朝臣一个个拿不定主意,而朝廷面对突发事件无能为力,似乎朝廷一下子失去了对整个天下的控制一般。

  这种不安来自北京时期,朱慈烺自己根本控制不了。整日处在一种精神煎熬之中,他实在是不愿意面对又一次京城失陷的困境,上次还有杨潮孤胆救主,这次谁能救他呢。

  就在这时候,先是瓜州派人送来了一个消息,消息十分模糊,说杨潮反攻扬州。杀光了多铎统帅的军队。

  这个消息传出来也只是让朝堂上热闹了一下,很快就被朝臣否定为谣言,因为他们得到的消息是,多铎攻打扬州,可是统领几十万大军,具体数目不详,从三十万到八十万都有,杨潮怎么可能在援兵困守避风的时候,就反攻的,而且既然杨潮有能力反攻,那就不可能被清军攻破扬州。

  否定了这个唯一乐观的消息后,朝臣陷入了更深的悲观中。

  在他们最为悲观的时刻,终于传来了好消息,真正的好消息,杨潮的捷报。

  当然写捷报的红纸是给百姓看的,给朝廷的则是杨潮亲笔写的奏疏,派快马散发捷报的同时,送进宫去!

  皇帝将被派来给朝廷送捷报的谢飞叫上大殿,亲自在大殿上,在文武百官跟前询问他,询问扬州大战的经过。

  谢飞对答如流眉飞色舞,让带刀护卫皇帝身侧的余继业羡慕不已,虽然他得到皇帝赏识,算是飞黄腾达了,可是作为一个武艺不俗的武将,不能亲身杀敌到底是一件憾事。

  谢飞答的很痛快,也感到一种深深的自豪,这就是杨潮给他的奖赏,让他亲自送捷报给皇帝,只是他被拉倒朝堂上当堂对答,是杨潮没想到的。

  不过这也是谢飞应得的,这次作战他立功不小,打开城门打开总督府角门等,他都应该记一个首功,杨潮也在奏疏中着重强调了谢飞的功绩。

  当听到杨潮活刮胡尚友震慑诸军时,皇帝不由感到一阵森寒,当听到鞑子红衣大炮轰击一日夜,扬州被打开了一个缺口时,小皇帝也不由得忧心。当听到鞑子用红衣大炮轰击,最终攻进城后,小皇帝感到揪心。听到城内大乱,杨潮选择撤退时,小皇帝也叹息。

  听到史可法大义凛然以保护百姓从容就擒时,小皇帝和文臣都默然。听到杨潮一千多哀兵遇到一万援兵,大家争论要不要反攻之时,皇帝心想的竟然是应该退守。当听到杨潮决意进攻时,小皇帝感觉到一种悲壮。

  对了那时候杨大人还写了一首诗,也让末将带回来了,说是要送给一个姑娘。

  说道这时候,谢飞突然插了一句话。

  众人听得紧张兮兮,突然岔开了一下,顿时感觉到轻松了不少,毕竟谢飞的诉说让他们感觉到身临其境一般。一直揪着一颗心,竟然真的感到了重重压力。

  但这一岔开,突然他们就放松下来,心中暗暗好笑,反正杨潮已经赢了吗,自己那么紧张干什么。

  随即就有文臣用轻松的口气询问,杨潮到底做了什么诗。

  谢飞表示自己没敢拆开看。

  但是此时大家还都有心思听听杨潮这首诗是什么佳作。

  最后是首辅马士英拍板:“小谢将军无须忌讳。既然是送给姑娘的,定然是会传出来的。大可打开一看,忠义伯和那位姑娘都绝对不会怪罪的,就让老夫等先睹为快吧。”

  本想着听一听诗词,然后大家就没有什么紧张情绪了,谁想听到这首诗后,他们不但没有摆脱战场的那股情绪,反而更觉得那种那股肃杀顿时充满了朝堂,气氛再次严酷起来。

  就在这股肃杀中,皇帝和朝臣听完了谢飞的故事。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杨潮的反击果然牵动他们的心,可是扬州城被屠城的惨状,更是让他们感到发自内心的恐怖,作为儒家仁义道德培养出来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实在是很难接受这种灭绝式的杀戮,那种不留活口,不留种子的做法。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恐惧。

  人不但没了,连后都没了,那文章自然也没了!

  谢飞心满意足的走出了皇宫,小皇帝赏赐了他好多东西,绸缎十匹,银五十两。金牌一面,加锦衣卫指挥使衔,荫一子为锦衣卫千户。

  谢飞还没有成亲,虽然登门说亲的人排着队,但是他眼界高,庸脂俗粉他看不上。

  谢飞本就是富家子弟,不然也没有条件从小练武。练武比学文更费金钱。

  可是十三岁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父亲的小妾突然卷着家里的财物跟人跑了。

  很快家里就拮据下来,母亲不得不靠给人做针黹为生。

  练武这种事自然只能放弃了,三年后,杨潮招兵,不想母亲辛苦的谢飞就参军了。

  之后跟着杨潮,打了好几仗,升官还不算什么,关键是赚了几百两的赏钱。

  乡里一看谢家又有发达的迹象,因此邻近村堡的媒婆开始登门。

  但是谢飞却看不上那些军户家的粗丫头,而他毕竟是一个军户,又当了兵,真正的大户人家又看不上他,所以就一直拖了下去。

  母亲十分着急,多次表示,如果谢飞不愿意娶妻,先纳妾也行,可是谢飞一听到妾这个字就犯冲,一直孝顺的他竟然顶撞母亲。

  现在突然他得到一个荫子的赏赐,突然间谢飞想成亲了,想娶妻了,想要个儿子了。

  一直傻傻想着的谢飞不知不觉到了眉楼前。

  然后很快见到了久闻其名的顾湄。

  见到顾湄后,谢飞愣神了片刻,一瞬间他有一个念头,娶媳妇就得娶这样漂亮的女人,但只是稍微一动,随即就否定了,这女子是青楼女子,他谢飞可不能要。

  送完信后,谢飞就离开了眉楼,回家看母亲去了,杨潮让他回来送信,同时给他放假,他可以在家待上三天时间。

  谢飞离开眉楼后,当夜眉楼就热闹了起来。

  李香君董小宛陈圆圆等,凡是跟顾湄交好的名妓都纷纷上门。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看一看杨潮给顾湄写的那首诗。

  此时几乎整个南京城的风流人物都知道杨潮给顾湄写了一首诗,因为想不知道都难,这首诗在朝堂上念诵,有那个给青楼女子写的诗,可以在皇帝议事的朝堂上宣读的,因此这首诗立刻就名动南京。

  虽然多数人已经听说了诗的内容,觉得大气磅礴,不愧是出自大将军之手,但是她们还是想要亲眼看一看,看看这首杨潮写在沙场之上的诗。

  顾湄丝毫没有藏私,大大方方的将纸抄拿了出来。

  众人当即传看。

  第一是字。

  草草几笔,算不上工整,但是久经沙场那种锋锐尽显无疑,不是真正有杀气的人,是写不出这种字的。

  最后传到了李香君手里,虽然已经知道了内容,但是看到杨潮亲笔所写的沾染了沙场烽烟的诗句后,她还是忍不住轻轻念诵出来。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p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回到明末当军阀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