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2章对答

  这年月的经济问题并不算复杂,也没那么多的说道,可你要是轻视它,几年下来,就会变成王朝兴废的大事件。

  盐政就属于这样的问题之一。

  另一个时空当中,大唐盛极而衰之后,盐政就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成本加上朝廷溢价,还在一个正常范围之内。

  可因为朝政败坏,不得不招商人参与,商人们可不管那么多,勾结官吏,只管囤积,然后高价售卖,比朝廷赚的还狠。

  于是盐政崩坏,朝廷却赚不到太多,大量的钱财都流入到了贵族和奸商的口袋之中,让朝廷财赋日渐匮乏,兵变是一场连着一场。

  如今没有那么大的问题,只是大量海盐流入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恐慌,致使盐价受挫而已。

  朝廷只要做出及时的反应,并不会造成严重的结果。

  不管朝臣们怎么商议,也无人提出让商人参与到盐政之中,即便商人出身的武士彟,也没出这种馊主意。

  盐铁之事,事关社稷,不容染指。

  …………

  其实开了两次小朝会,李破就明白此次盐价崩跌,大致上还是谣言作祟,很容易解决,官府只要宣传到位,很快就能让盐价平复下来。

  当世的人们没有后来人那么多花花肠子,也没那么多的见识,只要官府还过得去,他们便会把信任交给你,很多时候,市井流言再多也不如官府的一张文告来的有用。

  苏亶的上书则更深刻一些,酒水,食盐,茶叶,瓷器,织物等等,向来是中原跟外族交易的利器,这些多数都是用可再生资源,进行再加工得来的东西,搁在后来,就属于高附加值商品,同样也是中原文明先进性的一种外在表现。

  比如说海盐,能够大规模进行销售的制盐之法,只有在中原的人力物力,以及先进的工艺等先决条件之下才能得以实现。

  不论是突厥,还是被灭亡了的高句丽,在此事上都无法跟中原王朝相提并论。

  之前对盐铁进行了严格的管控,是因为中原自己还不够用。

  如今放开对海盐的管控,不用计算谋划,占领市场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更何况苏亶还提到了货币的使用……

  非常有见地的建言,就像当年苏亶建议铸造银宝来缓解晋地的经济危机一样,体现出了一个户部尚书应该具有的才能和眼界。

  杰出的官员,都是从危机中诞生的,那些只知道握紧手中的权力,和人争来斗去的人,胜利再多次,若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话,也称不上杰出二字。

  …………

  元贞七年八月初一,大朝之上,朝廷紧急出台了关于盐政的改革方案,力求在九月之前,让大唐各郡县的盐价恢复到一定的水平,确保朝廷的财政收入来源不受太大的损失。

  户部的一些官员受到了申斥,因为他们事先没有觉察到新的制盐工艺对朝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属于失职之列。

  对于始作俑者,海城的地方官员们则轻拿轻放,并无多少惩处,只是责令他们暂缓继续出货,等盐价平复下来再说。

  海城运送到京师的海盐,经过户部以及工部官员的确认,从质量到数量,都超出以前许多。

  尤其是其中的几批细盐,十分适合拿来给贵族们专用,加入贡品当中也无不可,说明质量确实很好。

  户部的人于是称之为海城细盐,匠作监的人也看了,觉得还能改进,传统的卤水制盐,同样能达到这种效果,只是工艺太过繁复,成本很高而已。

  …………

  因为此事,有人被降职,有人被申斥,另外却还有人得到了好处,户部,海城的一些官员受到了奖赏。

  匠作监的两个人甚至封了爵位。

  这其实也象征着危机并没有那么严重,一切尽在朝廷掌握之中。

  另外就是朝廷据此宣布,在沿海各地建立盐场,继续扩大海盐的制作规模,放开和突厥人的食盐交易。

  还有用食盐腌制的海货也将率先列入唐军的军资列表里面,由兵部和户部官员进行采购,于是很快,唐军的食谱上多了些花样,虽然味道不太好,尤其是北方人不太习惯这些吃食。

  可大致上保证了唐军士卒的营养,比以前的粟米饭配腌菜要强的多。

  …………

  只这一次大朝会,长安的盐价便率先止跌回升,接着便是关西的郡县,随之各地官府也行动了起来,到了这一年九月末的时候,一场关于盐价的危机便也消弭殆尽了。

  朝廷管控还是很方便的,只要别伴随着大范围的腐败,以及其他问题,只是单纯的盐价波动,并不足以动摇一个强盛的王朝的统治。

  …………

  大朝会之后,几天的忙碌下来,弄的李破也很是疲惫,眼瞅着即将入冬,今年的各种大事都处理的差不多了。

  有了众多的战俘,明年注定又是一番新的景象,李破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大唐正在马不停蹄的进入到盛世当中。

  立国这几年,该办的事情都办了,政权稳固,兵强马壮,疆域在迅猛的扩张之后,渐渐近于尾声。

  大唐的外敌只剩下了东西突厥,现在他们还相互攻伐了起来,对于大唐这个新兴的王朝来说,这是最好的时节。

  一切都欣欣向荣,老天爷也来送温暖,气候变化不太显着,可大家都能感觉的到,天气好像变得比以前暖和了一些,尤其是北方更为明显。

  这对农业帝国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越来越多的粮产,会养活更多的人口。

  李破也不确定,地球是不是又进入到了一个气候周期,反正近几年各地大多风调雨顺,大规模的灾害越来越少。

  也许这就是古人常说的气运吧?

  每逢王朝末期,总是天灾人祸并起,与之相对的就是历朝开国之时,灾祸消弭,人心思安。

  大唐好像就是碰到了这种好时候,只要他这个皇帝和朝中的臣下们不犯糊涂,一切就都在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顺便奠定一个数百年的强盛王朝的根基。

  …………

  下朝之后,李破回到太极殿换了一身便服,派人去召罗士信,他要出宫去散散心。

  嗯,大朝结束的刚刚好,过一阵正好赶上饭点,去丈母娘府上吃鸡是正理,然后去李三娘那里消消食。

  安排的挺好,可罗士信没来,阿史那荣真却来了,因为再过上两日,罗士信要和程大胡子家结亲了。

  日子过的飞快,两家该走的程序大都走完,过两天是罗府送聘礼去程府,需要罗士信回去操办一番。

  罗成还小,要过几年完婚,这是定亲,表示两家结成了亲家。

  李破忙的把这事都给忘了,只不过李碧没忘,特意赐下了一些东西,早就派人送去了罗府。

  至于程大胡子那边,也得了好处,毕竟是皇帝赐婚,于是封了孙氏为县夫人,他家这个亲结的确实赚大发了。

  …………

  李破出宫,大多数时候不是罗士信在,就是阿史那荣真护卫在身边,少有例外,估计要是有人想要行刺于他,必要来上一句,欲杀李定安,先除罗士信,阿史那荣真两人。

  罗士信和阿史那荣真都是那种身负勇力,手比脑子快的人,有他们护卫在自己身边,李破放心的很。

  事实也证明,演义小说里说的那些都是扯淡,自从李破进了长安,就从未经历过一次刺杀。

  历代王朝的皇帝死于刺客之手也很罕见,孙策轻出,为刺客所乘的故事倒是稍微值得警惕一下。

  大多倒霉蛋其实是死在了近侍,宫人手里,连权臣当道,最终弑杀君王的例子都很少见。

  大致上来说,不用太过担心皇帝的人身安全,更多的时候,有人想弑君的话,多数会采用下毒的方式,另外诸如落水啊,摔倒啊之类的意外。

  谁也不想担上弑杀君王的名声,比如宇文化及那两兄弟,把杨广吊死在了江都,当时杨广已经声名狼藉,引起了天下人的公愤,可一旦他死在了宇文化及兄弟手里。

  那两人却还是成为了过街老鼠,谁也不愿和他们沾边,窦建德更是砍下了他们的脑袋,送去了洛阳。

  …………

  一行人出宫的时候,阿史那荣真罕见的向李破抱怨了一句,“李真总是躲在清宁宫中,已经有两个月了……”

  李破想笑,但看着那双认真的看着他的红眼珠,只好做无奈状道:“女儿今年七岁了,读书认字,懂了许多道理,你再强逼着她打熬筋骨,她自然不乐意。

  你这次是不是打的她狠了,才跑去清宁宫不愿回去?”

  阿史那荣真认真的想了想,摇头道:“记不清了,我想去把她捉回来,总寻不见她,夫君去清宁宫的时候留意些,要是见到她,就捉了等我过去。

  她力气还不成,我当年七岁的时候,已经能拎着羊羔奔跑,把那些盯着羊群的恶狼赶的远远的了。

  读书太多的人,心思也多,不会快乐的,就像我的老师,看上去总是很悲伤,我知道的,那就是懂的太多的缘故。”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北雄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