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新政预备

  李林杨是八月中旬回到江北的,这一次他终于有时间深入了一下基层,对江北的经济风土人情有了大概了解。与各部巨头开了几次会,各项计划再次做了小小的纠错。

  总体上,行政等各方面现在还在预备期,不过已经有了进展。为下一阶段发展经济所准备的工业园区破土动工,采购的设备以及招商引资招来的投资商也都在陆续就位。

  而军事方面,一万新兵的半年期训练尚未完成。

  教育方面,每个州县都已经建了小学,甚至已经有了第一批将要毕业的小学生!当然,这些所谓毕业的小学生其实都是读四书五经的,有基础,很多人只须几个月就能完成小学学业。红旗军的小学教育,已经非常完善,由于课程中不仅有语文数学,常识,还有体育课,和手工课。其中手工课主要是熟悉步枪,比如擦枪和拆装步枪等等。所以,现在哪怕是已经是监生的,也需要差不多半年时间才能完成学业。

  江北的情况,完全在红旗军的预料之中,招生免费吃住加上未来有“前途”,吸引了大量的有基础文化知识的青少年。另一方面,这种免费教育模式,虽然不能吸引所有的读书人,但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以至于乡间的私塾纷纷倒闭,于是乎这些私塾先生也有不少被迫的读小学了,未来这些私塾先生在通过考试之后,将会成为各个州县公立小学的教师。

  至于那些还抱着圣贤书,准备科举的读书人,红旗军并不强求其读小学。但是,各州县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谕、训导等官吏的薪俸都已经直接划拨到了江北教育部,因此引起了不少争议。不过,目前问题不大,各县的原有的县学,目前也都在改建之中,未来会成为公立的中学。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读公立小学有“前途”基本上已经在江北形成了民间的共识。“前途”虽然不算很好,而且也不是传统思想中的科举前途,毕竟有一半儿的比例会在毕业之后被强制性的分配做学兵。另一半儿“年龄不小”的“小学生”,将来有机会或者进入工厂,优秀者或者继续读中学,或者有机会出洋留学。更重要的是,根据江北布政使衙门发布的公告,未来在江北,所有的衙门中的吏员都必须出自公立小学!封建科举对读书人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在科举这条道路上能出头的人比例太低,因此小学毕业之后如果能做个吏员,对普通家庭的读书人来说,吸引力也是很大的。仅仅是这一部分家庭,公立小学就不会缺学生。

  红旗军的教育系统都已经有成熟经验,方润领导的教育部保证:最迟年底,红旗军中将会得到不少于两千的小学毕业生,其中一千人将会被纳入新兵训练,成为学兵。

  控制一块地盘的好处显而易见,只需半年多就能拥有一千学兵,一千其他小学毕业生。而且,未来肯定还要继续挖掘江北读书人的潜力,预计仅仅江北“存量”的读书识字青少年,就能为红旗军提供三千学兵,三千小学毕业的其他人员。节省了红旗军大量的经费,大量的时间。再往后红旗军开办的公立学校培养的学兵就能接上茬了。总之,红旗军的学兵,不会出现断层。

  工作最卓有成效的是警部部长陆阿宋,他主持的警校也已经开学几个月了,其师资力量的组织很有些水平,得到了李林杨的称赞。陆阿宋曾经在衙门当过差,知道满清衙门中的一些阴私,请(“抓”)了一群非常有经验的捕头,榨出来了这些人“传家”的一些秘诀,编纂成书,作为教材。他不仅是掏出了人家的传家秘诀,还强迫这些人充当了教师,有那么点“无耻”!但是,更无耻的还在后面,在这些人的利用价值被榨干之后,还会被抄家,全家流放到了班达共和王国。其实吧,对于这些人,这已经算是仁慈了。满清衙门的黑暗,绝非现代人可以想象,这些捕头之类的人,每个人或者说每个家族(捕头之类的人几乎是家传的手艺)手上都有人命,甚至很多条人命!绝非良善!警校的学生目前大都是红旗军伤残的老兵,有一千余人。计划中,这些警校生毕业之后,会充实到江北的公检法司以及税务等部门,全面的替换掉原有的差役!

  除此之外,陆阿宋对俘虏的管控也非常显手段。他以红旗军的老兵为骨干,整合江北各州县的狱卒组成了一支狱警。日军八千多俘虏以及罪犯就在这些狱警的监控之下日夜劳作。其中一些管理手段,非常有创意,而且非常有效,当然了也很残酷。这些日军战俘和罪犯已经完成了十多座小学的工程,还正在建设几所其他院校。在徐州,还承担了一座工业新城的基建项目。在海州有一个工商园的基建项目。在这些项目完工之后,这些俘虏还会被送到矿山强制挖煤,挖铁矿,总而言之有干不完的苦活累活危险活!

  总体上红旗军规划的各项计划都进展顺利,但是,项目太多,工程也太大。仅仅是徐州一个工业园中的步枪厂,以及配套项目,计划投资就达到了一千万块银元。布政使邓宝山这边的资金又开始紧张了!不过,对于红旗军集团目前的规模来说,目前整个集团区区不到一千万银元的外欠账,毫无压力。

  对邓宝山的行政系统,李林杨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保证一年一千万块银元的军费开支!保证随时能够抽出一千万块银元的军备。以江北五百万人口,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发展的同时保证一年一千万块银元的军费,难度不低,但也不是很难!布政使邓宝山,在继续投资的前提下有这个把握完成一千万块银元的军费筹措任务,而且不增加普通老百姓的负担!(也不会减少什么)这一点尤为重要!

  李林杨在江北的时间不长,这次还是见了一见老友岑春宣,虽然岑春宣是朝廷给江北扎的一颗钉子,但三次经过江北,再不见的话就太说不过去了。

  岑春宣担任江北按察使,主管司法,到任几个月时间,李林杨和布政使邓宝山等都没有影响他的公务。但他却处处受到了影响!按照大清朝的惯例,岑春宣身为按察使,有一笔养廉银,这笔养廉银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养一个幕僚班子。但陆阿宋为岑春宣的按察使衙门配置了完备的官吏,也就是警察。江北布政使衙门对按察使衙门的经费没少给,但养廉银子中其中八成以薪俸的形式直接发给了按察使衙门的官吏,也就是警察。如此制度,岑春宣已经不需要自己聘请幕僚班子了!这是一个对满清官僚体系制度性的改变!

  “如此形成制度,官吏只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百姓的负担会越来越重,绝非良策!”岑春宣对这一制度提出了异议。但不是因为他只能拿两成的养廉银子,这位不是缺钱的主,而且不贪!

  李林杨想想未来,对岑春宣的眼光赞叹不已,熟读史书的旧式文人也是有人才的,道:“治吏,本就是一个千年难题。但是,把吏员的设置规范化收入合法化,公开化,也是治理腐败的必须制度。不能因为现阶段想不出限制官吏规模膨胀的万全方案就因噎废食。”

  有关小政府,大政府的争议,在二十一世纪也存在。其中的利弊,李林杨也是有所了解的。而且也有制度上的应对,只是涉及制度,那就没有必要向岑春宣解释了。李林杨目前偏向于大政府,深层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基层动员能力强大!

  实际上,红旗军将要搞的这套所谓大政府制度,其实并不比满清实际的官吏系统大。要知道,满清的官员明面上的确是少,一个县吃薪俸的只有百多个人,其中编制内的官吏只有二三十个。但,各种编外人员数量也是很大的,根据红旗军的统计数据,一个县直接间接编内编外的食利阶层,或者说食税阶层差不多能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也就是说,一个人口十万的县,有五百个吃公粮的!而且这一数量还不包括在官府收税时的代理人---地主豪绅。

  红旗军没有打算减少官吏的数量,只是把官吏的设置与职能待遇制度化了。但是,如此一改,却使得行政之手深入了基层乡村!跳过了官府与百姓之间的层层代理人,不仅有助于减少中间环节的腐败,减轻百姓负担,而且通过常设的基层组织,还可以削弱族权!

  族权,乃是红旗军革命必须摧毁的另一座大山!宗族可以有凝聚力,但绝对不允许其拥有刑罚的权利!(比如浸猪笼),也绝对不能允许其拥有强制性收费的权利,这一权利实际上有税收的意味!这两项都属于公权力,必须收回。所以,规范官吏,对以革命为己任的红旗军,至关重要!

  李林杨在做了解释之后,虽然没有完全说服岑春宣,但是岑春宣也无过硬的理由反对红旗军的改革。当然,所谓的过硬理由,不包括朝廷制度。只是,岑春宣也没法谈及这一理由,毕竟,战时,他不能给李林杨扣上一个谋反的帽子!激化矛盾。

  虽然还是朋友,但两人道不同!身份地位的变化,让李林杨感觉友谊这种奢侈品越来越远离他的生活。李林杨为了缓和,也还抱有期望,提出一个建议:“岑兄何不去西洋走一走,实地看一看,找一找原因?”

  什么原因?

  大清朝被只学了点西洋列强皮毛的蕞尔小国打到京师城墙根下的原因!

  岑春宣思考良久,一个多月之后,带了几个江北官员奔赴欧洲考察去了!李林杨很珍视这个朋友,但愿岑春宣能够通过这次开阔眼界,与红旗军成为同路人!不过,红旗军要走的是革命路线不是改良路线,因此上,李林杨虽然抱有期望,但志已坚不可夺!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糊清灭洋1880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