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让人绝望的干旱

  “陛下,臣以为,各大边镇,游牧民族入侵越频繁,修边镇城池越就越频繁。

  国家没钱,但面临威胁,就不停的被迫把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这些大工程,于是也就越发没有钱去养兵,导致野战的军队越发的虚弱。

  野战打不过,这就意味着陷入了全面的被动。

  陛下,因为把钱发给士兵,既没有看得见的政绩,也不知道这些士兵是不是真的可靠,到底打不打得过那些野蛮的外族,反而坚固的城堡和城池更能带来安全感。

  这些官员之中,贪污少一点,基建搞多一点就是清官和好官。

  贪污太多,只要搞的基建过得去也称得上能吏。

  只有那种又贪又做不了事的才会被人骂。

  这就是文官的逻辑,也是史书的评价。

  但这些人从来就不会去想,任何城堡和城池都是依靠人去守的,饭都吃不饱,家里的生计都要靠着妻女卖淫才能维持,这样的士兵,会有人愿意帮大明去坚守吗?

  更不用说还要去野战。

  而这些文官,很多居然都是作为名臣来评价的,评价的标准,就是他们搞基建的能力。

  证明他们能力的,就是一堆找不到人来守的城池堡垒。

  结果陛下也看到了,在辽东所有的战役,都是后金一来,我大明就仓皇撤退,丢下城堡里面的粮食和物资给满清。

  臣以为,他们修一座堡垒(就弄了几块石头垒起来)用了30万,里面还放了20万的粮草器械(具体有多少东西鬼知道)。

  50万白银的资产,被后金偷袭就全部没了。

  军阀赚到了,后金抢到了,文官也捞够了,亏的只是朝廷,多好的生意。”

  李靖为崇祯皇帝分析的头头是道,听的崇祯皇帝连连点头。

  他已经听明白李靖的意思了,无非就是不要乱修一堆华而不实的城堡,而是专心将资源砸向野战部队。

  想当年,崇祯皇帝穿越前,还记得当地的领导们非常重视教育,但是由于财政太紧张了,所以没法给老师们按时足额发工资。

  但是领导们真的非常重视教育,所以修了新学校。

  于是那些优秀的老师一个一个跳槽走人,新教学楼一栋一栋拔地而起。

  结果就是当地的教育水平断崖式暴跌。

  正是因为这件事,所以崇祯皇帝对李靖的说法一听就听明白了。

  “那,依你之见,朕该当如何?”

  崇祯皇帝开始虚心求教。

  “陛下,臣以为,那些文官搞工程搞习惯了,利益捆绑。

  他们宁可打败仗,也不会放弃搞基建的。

  他们只会嚷嚷,朝廷财政困难,发不出军饷,各位大兵要相忍为国,饿肚子没什么,忍忍就过去了,然后开始大搞堡垒建设。

  利益和官僚制度的惯性已经让他们根本回不了头,也不愿意回头。

  陛下,如果您能少修城池堡垒,把钱拿出来实实在在用在军队身上。

  哪怕每次都打败仗,哪怕全军覆没,只要这么打下去,满清才多少人?

  拖都能拖死它。

  陛下,您的优势就是钱粮和可以大量招募汉人进入军队!

  换句话说,您死的起兵马!

  相反的,满清本部才有多少人口?

  和陛下拼人命,他们就死定了!

  陛下,臣来的时候,见到了陛下的骑兵,非常的威武雄壮。

  如果陛下能够将节省下来的钱粮,训练一支十余万人的歩骑混合野战军团,臣以为,平定辽东不是难题。

  而眼下,我们大明非常非常非常缺乏战马,在战役机动性上根本比不上满清。

  臣以为,如果陛下励精图治,大力提高马政,顺便击败蒙古,从蒙古这里拿到战马资源。

  十年之后,这支部队就可以成型了。

  那时候,臣可以为陛下平定辽东!”

  李靖耐心的为崇祯皇帝分析着局势,提出了一份自己平定辽东的方案。

  作为战神,李靖的作战方案算是非常保守的,推进马政,整编军队,踏平辽东,三步走战略非常清晰。

  实际上,李靖的指挥能力出众,也离不开唐家的数量优势和战斗力。

  《资治通鉴》记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众合十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道出击突厥。”

  打一个突厥,李靖都调动了十几万精锐兵马,这里打更强的满清,使用同样的部队也很合理。

  可看着李靖的作战方案,崇祯皇帝有些哭笑不得。

  没错,李靖考虑的非常全面,只要按部就班的执行他的办法,干死满清只是时间问题。

  但,有一项东西,是李靖没有考虑到的。

  那就是明末的极端干旱天气。

  极端干旱导致大面积减产,对于任何王朝都是一击重锤。

  结果大明直接连续极端干旱十几年,是华夏历史上最不合理,也是最为极端的气候。

  干旱,导致死人。

  死人,导致瘟疫。

  瘟疫,干碎明军最后的组制度。

  明末气温确实很低,只是全球平均降低了1个摄氏度,就要了汉人的命,从此汉人再也没有站起来。

  这不是不严重的灾害,而是灾难般的末日。

  要知道,1945年,广岛的平均气温上升了3摄氏度。

  不过广岛人很有觉悟,一句怨言都没有。

  放到全日本范围,平均气温上升还不到1摄氏度。

  远远不如明末剧烈。

  根据统计,明末全国粮食减产超过50%。

  这意味着至少有一半汉人没饭吃,要饿死。

  根据《豫变纪略》的统计,崇祯三年到崇祯十五年的河南遭受灾情如下:

  崇祯三年旱。

  四年旱。

  五年大旱。

  六年郑州大水,黄河冰坚如石。

  七年夏旱蝗。

  八年夏旱蝗,怀庆黄河冰。

  九年夏旱蝗,秋开封商丘大水。

  十年夏大蝗,闰四月山西大雪。

  十一年大旱蝗,赤地千里。

  十二年大旱蝗,沁水竭。

  十三年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阳地震,斗米千钱,人相食。

  十四年二月起大饥疫,夏大蝗,飞蝗食小麦如割。

  十五年怀庆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

  无年不灾,无年不旱。

  这种情况下,还指望慢吞吞的练兵?

  所以崇祯皇帝直接拒绝了李靖的提议:“李将军,这恐怕不妥。

  不是朕不信任将军,而是朕得到了上天的预警。

  未来十七年,大明旱灾不断,粮食至少减产过半。

  如果我军攻伐辽东,一时难以取胜,而内地农民造反不断,那时候,恐怕就真的要危险了!”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落榜后,我带红警基地回明末爆兵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