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开小会

  纪昙一封檄文把李如愿形容成了董卓王莽一般,又把桓琰说成了救世主。

  随后,整个建邺都流转开来。

  李如愿看过檄文之后却笑道:“这篇檄文颇有当年陈琳的文才。”

  随后更是派人射去书信,同意了跟桓琰在十日后约战的请求。

  没错,桓琰靠着一封战书打嘴仗,又往后拖了半个月的时间。

  “如此瞻前顾后,好谋无断,这桓琰不过是又一个袁本初罢了。不足虑尔...”

  此时,李如愿已经重新回到了建邺,将自己的都督节堂放在了太仆寺,距离台城和东府都很近。

  大堂上,众人闻言也都面露轻松之色,刘绛依旧处在隐在众人之中,站在毛襄和李峻身后。

  一言不发,继续当个小透明。

  军议上除了备战之外,就是要各部继续加强戒备,不要掉以轻心之类的。

  散会之后,刘绛照例要跟着众人一起退场,却被李如愿点名留下,参加接下来的议事。

  刘绛管这个叫小会,一般来说,这个小会才是真正做决议的和商量对策的时候。

  参会的一共就六七人。

  长史郑昭文,参军夏侯曾,记室李煦,折冲将军毛襄,荡寇将军袁凤举,牙门将军李峻,驻守在石头城的韩崇也是有资格开小会的,但他不在这。现在刘绛也算是初步被吸纳进了核心圈子。

  长史郑昭文道:“新林和张公州上联军依旧还有十万众,其中兵马最多的沈穆之、谢盎、杨孝钦、萧恪这四人,各拥众万余,沈穆之是皇帝心腹,轻易不得动摇,其余三人这些时日我送了许多书信过去,但这些人始终没有表态......”

  李煦道:“没有表态,也是一种表态,都在观望罢了。若我军能胜齐王,则一切都可迎刃而解。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沈穆之...此人坐拥万余精兵,一旦发难我军就要腹背受敌了。”

  这些天,不管是李如愿还是李煦,包括夏侯曾,郑昭文这些心腹谋士,每次军议或者公开说话都是联军不足为据。

  但有时候这些话只是他们用来安定人心,壮大己方声势的,而不是真的就不用担心。

  实际上李峻和毛襄两人属下的合计八百骑兵随时都处在战备状态,一旦沈穆之有动作两人就会立即率骑兵奔赴秦淮北岸。

  左孝成也把营垒修的非常坚固,这都代表了重视。

  最重要的是,众人现在还不清楚沈穆之的转变。甚至因为他派系关系,都没有特意去写书信联络...

  想到这里刘绛突然觉得这些聪明人可能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派系是存在的。

  但人同样是趋利避害的,沈穆之这个打工人现在不会物伤其类吗?要知道孙珍战死所有人都在隔岸观火?

  他的立场,就这么坚定吗?

  话到嘴边,刘绛还是没说,都是聪明人...应该不用他提醒吧?

  果然,下一刻就有人想到了这点。

  “沈穆之虽然是陛下亲信,但经过孙珍覆灭之后,也未必会一门心思与我军为敌吧?”

  李峻出言道。

  “阿耶不如修书一封,许诺台城出降以后,他仍然可以担任本官,镇守南阳。并且以他为雍州刺史。”

  南楚的雍州自然不是关中,而是治所在宛城的南阳郡。此前沈穆之就一直驻防在宛城,抵御关中和中原的北赵军。

  但他的官职是南阳太守,镇西将军,却因为资历原因始终没加刺史。

  反而是刺史一职是由一位桓家宗室,琅琊王桓璘担任。桓璘是老皇帝桓宣的侄子,所以这个任命实际上有制衡的意思在里面,而桓璘在任上是只管捞钱,毕竟建邺这边斗富的规模太凶了,不在外镇多捞点,等回了建邺可就没机会了。

  实心用事的沈穆之自然是跟他的名义上这位上司矛盾重重,这些甚至是不需要特意调查就能得到的情报。

  刘绛以前觉得李家这些人里,李如愿和李煦的是最有智慧的,现在看来这个干二哥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姓李,还排行第二,这种人物应该会很猛吧?

  哎,不对啊?这剧本怎么有一点眼熟呢,把老大留家里看家,带着老二一起清君侧...这很靖难。

  但刘绛又马上意识到,李如愿本事不说,但这个大义上的名分是远不如朱棣皇族身份来的硬。

  所以赢下了建邺这场乱局之后,如何治理江东,掌控朝堂,削平外镇群雄才是真正的考验。

  这就是李氏清君侧,和朱氏靖难的差别。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李如愿跟董卓还蛮像的,那么董卓的义子是吕布...等会?卧槽,我是奉先?

  已知我姓刘,在陆家当过家奴,认了姓李的当干爹...卧槽,我特么妥妥的三姓家奴啊?

  草,这生态位...那我的貂蝉在哪里?

  刘绛是一边听着众人陈词,一边脑袋里胡思乱想些没用的演义剧情。

  不管谁说话他都点头,好像是在附和一样。

  “依我看,不如压着谢盎的家眷上阵,逼他投降!”

  “这样做未免太盛气凌人了,不如让一个谢家人带去手书劝降...”

  “只是如今兵力不足,我们跟南岸联军作战的时候,齐王坐视不理,只是担心跟齐王约战之士,南岸联军外一有所异动,”

  刘绛听到这里,却突然没忍住笑了,缺人?外面有的是啊...毛襄则悄悄踢了他一脚,示意他这场合别乱笑。

  李如愿却注意到他了:“大红可有话说?”

  “义父,今早出来议事路上,我打听了一下建邺的米价已经涨到万钱一升了,百姓饿死了不少...”

  见众人都看着他,似乎没明白他想表达什么,刘绛想了想继续道:“若是我们现在粮食充足,不如多招募些士兵...”

  众人闻言直接愣住了,因为这事就没人想起来过。

  建邺地区因为战乱被封锁,米价飞涨,物资不足...这些大家都知道。

  但建邺地区的百姓们可是参军热情严重不足,李如愿带兵打进来之前太子桓缜募兵没人肯从军,最后只能释放囚犯,武装起来。

  北军招兵还是没人从军,最后只能废奴为民,靠着这个政策招募了数千家奴。

  李如愿是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董卓、苏峻、王敦都是怎么败亡的?所以人心还是得顾忌,所以他严格约束军队,保护了大部分的官员家眷。其实都是为了战后好平息事态。

  这种情况下,北军的兵力实际上是有些不足用的。

  但此前募兵没人肯来,也就放弃了从建邺在募兵的想法,但现在刘绛提出这个时候募兵,却是跟以往大不相同了。

  都快饿死了,米价这么高,你还会拒绝当兵吃粮吗?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三姓家奴!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