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乃天杀星李鬼是也榆山贼第258章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真实历史上,白莲教被定义为反贼,便是宋徽宗年间开始的,起因便在那江南的方腊。
而因为梁山这边的一些举措,江南那边的矛盾暂时没有爆发,反在密州先行爆发了出来。
这天下的秃驴是一家,梁山这边的白莲教和尚开始造反了,其他各地的和尚当然也不会闲着。
果然没过多久,便从那江南传来了消息,那江南的白莲教也反了,主事之人还是方腊。
从宋江军中逃走的人,有不少便是加入了方腊的造反队伍。
有了这批人的支持,方腊这次的造反速度比历史上更快,不过月余,便席卷了两浙路和江南东路,拥兵百万,战将千员,便是火炮也有了数十门。
方腊占了地盘之后,也开始拼命的抓工匠过来铸炮,便如同军备竞赛一般,一个劲地开始卷了起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那王庆逃到辽国之后,勾引了那辽军入寇。
那郎主派遣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侵入中原。
此时的辽国皇帝乃是天祚帝耶律延禧,可偏偏有个御弟叫耶律得重,皇侄叫耶律得华、耶律得信……,也不知道是怎么算的辈分。
边关之处八百里加急日夜不停,一个劲地向朝廷要援军,东京内更是一日三惊,生怕一觉醒来辽军便兵临城下了。
宋徽宗便急忙再去问国师青环子。
“不是说以后朕万事顺遂,没有危险了吗?”
“怎么辽军又来了?”
青环子也慌啊,但人死嘴巴也都得是硬的。
“陛下勿慌,有那天魁星开创的火炮阵法,那辽军定然无法攻破大名府的。”
宋徽宗心下稍安,便提心吊胆地催着前线情报,时刻关注战场变化。
那辽军越过白沟河后,便在雄州和霸州碰了个钉子。
此地的宋军士卒虽然百年不闻战火,不敢出城迎战,但是守城还是会的,尤其是前段时间收到了大量火炮之后,更是绝不出城,只在城内放炮。
那辽国统帅耶律得重虽然被王庆提醒过,心中有所准备,但是第一次见到这等威力的军国重器,也是被骇的手足冰凉。
圆滚滚的石弹在那炮口射出后,便势不可挡,从军阵之中划过便是一条血肉壕沟。
更糟糕的是,那火炮的射程着实恐怖,居然能一炮打出数里远,这个距离便是投石车都够不到城墙。
有了这种军国利器,以后大辽还如何与那宋国争锋?
何况听那王庆所说,那宋军之中还有一炮打出十几里远的重炮,这就更加令人骇然了。
“王将军,若非得汝提醒,我辽国将亡矣!”
“如今本王欲将此火炮带回国内,你可有方法?”
“只需让我国也得此重宝,陛下那边必然不吝封赏。”
王庆便道:
“这火炮好铸,难便难在那工匠指导。”
“燕云十六州自有能工巧匠,只是不曾见过此等神物,大王只需抓个几员铸过炮的工匠回去作为指导,自然可以在大辽原样复原。”
“新炮的威力纵使不能一模一样,也不会相差太多。”
“我料那火炮贵重,只在大城中有,小城中却未必布置,大王可以袭击小城,将城中的工匠掳走,里面或许便有曾经入大城铸过炮的匠人。”
“若那小城也有火炮,大王便只有多拿人命去填,夺取小城之后,便可以直接将现成的火炮带走了。”
耶律得重深以为然,便传下令来,让各部分散开来,四下劫掠,不敢招惹有炮的大城,只去那周边的小城袭击。
虽然此地是边境,但已百年不闻战火,城内的宋军早就糜烂不堪,哪里还能扛得住辽军的攻击,轻易便被辽军击破城池。
以往辽军南下劫掠都是抢夺金银粮食,带不走的便烧掉,如今却不但烧杀抢掠,还毁坏田地,又到处抓各种工匠,连带家小一并劫走。
那大城中的守将哪里知道辽军的想法,一心只是守住城池不失,只要大城无恙,便是大功一件,哪里理会外面辽军肆虐。
那耶律得重从容将周边各县全数劫掠一遍,然后从中仔细筛选,果然选出了造过炮的匠人。
耶律得重如获至宝,当即便重金聘请这些匠人与他一并回辽,那些匠人家小都已在他手中,哪里敢拒绝,只好跟着一并走了。
等辽军退却之后,那雄霸二州的守将才弹冠相庆,把一切功劳都归在自家身上,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堆请功的折子,派人快马送到京城。
虽然此战他们一箭未发,一人未死,全程都只是在放炮,但并不影响他们把战损写的高高的,把请功的清单写的长长的。
以往的空饷都可以借着这次的“战损”实报实销,回头还可以再吃一波“阵亡将士”的抚恤,简直是完美!
他们守土有功,朝中诸公即便知道这里面有水分,也只会装聋作哑,不会把一切挑破。
为了赶上这波福利,城中大小人物只要是有点来头的,就都赶着报战损,一时之间各种“火龙烧仓”、“阴兵借粮”……之类的奇事接连发生。
当所有人都在做“奇事”的时候,这“奇事”便不再奇了,反而不这样做的才叫“奇事”。
请功的奏折送到京中之后,那宋徽宗更是个蠢蛋,见到这辽军退了,雄州和霸州都保住了,便即龙颜大悦,把边关的一切奏请都照准了。
眼见到奏章上对于火炮的溢美之词,以及请求更多火药、火炮支持的申请,宋徽宗心中更是相信国师的批语。
天魁星果然便是完劫之后兵解飞升了,以后他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必然万事顺遂,心想事成。
至于那些被破的小城,则根本不被他放在心上。
大宋朝从上到下,一片欢欣鼓舞,唯独那雄霸二州的百姓,田地被毁,房屋被烧,无有生计,官府又不管,只好自谋生路,向着周边各州县乞食而去。
那各地的官员对这些流民视若蛇蝎,偶有赈济,大多数都是向外驱赶。
这些流民便是死,也不能死在自家的地盘上。
在有心人的推动之下,这十数万的流民,便向着齐州方向蜂拥而来。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