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吃河豚也能长寿?”
甘露殿当中,李世民的叹息糅杂了层层叠叠的情绪,使得周遭人皆有点忍俊不禁。
毕竟不管是长孙皇后和太子,还是昔日秦王府旧臣,谁不知道陛下对肥羊有多钟爱?
如今虽然据说在宫里捣鼓出来了糖醋鱼这个东西惹得孙药王大惊失色,但也足以证明,陛下并不能如那曹操一般对鱼有多钟爱。
眼下之叹意思倒也不难猜。
《山海经》都有言,河豚有毒食之丧命。
但从春秋时至前隋,食河豚者依旧络绎不绝,尤其是南朝风流之士多以食河豚为雅事,虽死亦无惧也。
而看这明朝的例子,吃河豚甚至吃出来个长寿的洪武帝来。
与其相比,最爱羔羊肉的陛下寿数是……
似是知道这些老臣子心里在想什么,李世民环视一周,眼中警告意味明显。
不过这般作态吓不到亲臣们,杜如晦更是笑嘻嘻道:
“陛下不若发文召东南善理鱼之庖厨,说不准能改口舌之所好。”
李世民摇摇头只觉得不太现实,不过旋即也起了念头:
不然,从长安找一找有无善烹河豚者,看看此物究竟有多鲜美?
【明代的这一次版本回滚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一点。
作为志在恢复华夏的,朱元璋自然是会支持科举制的,在洪武三年时就已经正式昭告天下行科举选拔人才。
但还是新手皇帝的朱元璋很快就发现,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与他的期望完全是两码事。
“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词若可与有为,乃试用之,能与所学措之于行者甚寡”
实际上这也不令人意外,毕竟科举士人眼高手低是宋朝就已经发现的通病,而北宋百余年的三次兴学都没太好的改良方法,甚至发展到宋徽宗时强行废了科举都无济于事。
按理来说这也不算什么大事儿,但一场北伐失利,使得朱元璋改变了想法。
洪武五年正月昭告天地之后,朱元璋正式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前后绵延十一个月之久,最终以中路徐达败、东路李文忠平、西路冯胜胜而告终。
因古史有为尊者讳的缘故,《明太祖实录》中对此战描述仅有“与虏战失利,兵守塞”九个字。
但根据明朝谈迁所著的《国榷》以及董复所编写的《州史料》中对此战的记载,再合《蒙古黄金史》中的记载相互照应,还是能初步还原出来此战的前后经过。
中路军毫无疑问是真正的主力,而扩廓帖木儿面对明军的来势汹汹,一直都在有意的诱敌深入。
仅仅面对蓝玉所率的先锋军就不断的败逃撤退,而蓝玉立功心切也丝毫不停歇的持续追击,从他发回来的战报来看,二月底刚在野马川击败元军,三月中旬就已经收到了先锋军在土剌河小捷的消息。
这两处战场相距五百公里,即便是减去传令官送信的时间,也能得出蓝玉仅用二十天时间就追击了五百公里的事实。
即便是不考虑急行军带来的疲乏,三月中旬就打到土剌河也太早了一点,这条河如今的名字叫西土拉河,位于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附近,三月的平均温度大概是零下五度到八度。
这样的诱敌深入一直持续到了岭北,北元的后续部队由贺宗哲率领已经在这里久候多时。
大明的中路军在蓝玉这大傻子不眠不休的推进下将补给线拉到了前所未有的长度,不仅和东西路援军失去联系,还将徐达的中路军给引进了北元的埋伏圈。
但即使面对这么不利的情况,大明虎贲依旧悍不畏死并没有溃败,但根据《蒙古黄金史》,因为蓝玉的冒进使得中路军到达岭北时间早于预计,最终不幸天降暴风雪摧毁了明军脆弱的补给线,引发了溃败。
后世推测,大明因为此败造成了大量的战马缺口以及相当数量的精锐损失,从而使得国力大损不得不转入休养生息,中间即使面对王保保和北元国主的相继离世都按捺着并没有出击,一直到十五年后才再次进行北伐。
从《明太祖实录》当中的数字也能佐证这个推测,根据记载洪武初年京内外卫所武官共计28754人,五年北伐开拔,这个数字骤降到12980,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京内外卫所武官合计是16489,而明朝武官向来用世袭作为主要补充方式,从中足以一窥岭北损失之大。
另外《明太祖实录》和《太祖钦录》当中有收录老朱给晋王朱写的信,其中有总结此战得失,也能看出来老朱的心态变化。
“吾用兵一世,指挥诸将,未尝败北”是辉煌的过去,“疲兵于和林,轻信无谋,以致伤生数万”是无奈的现实。
因此,第二次北伐岭北之战的失败对朱元璋打击不可谓不大,故而也难怪老朱看到在中书省喝大酒的汪广洋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人扔广东去了。
而此战失利也使老朱失去了对科举弊端徐徐图之的操作空间。
毕竟这是明初,徐达战败的消息传回河北,恐怕是真的“几家欢喜几家愁”。
不管是为了补充实干官员,还是为了迅速抽出河北的不安定因素纳入大明统治,朱元璋都需要一个比科举见效更快更直接的收拢人才的办法。
于是顺理成章的,洪武六年初老朱下令:
今各处科举宜暂停罢别,令有司察举贤才……知所向方而士习归于务本。】
赵德昭看到父亲脸上有着毫不掩饰的羡慕之色,于是干脆直接问了出来:
“阿爹可是也想令我大宋禁军如这般,于塞外扬鞭?”
光幕不是第一次看了,再加上中间父亲闲暇时候给他的补课,赵德昭对那地图也能看懂了七八分,故而眼看着那大明三路齐出深入漠北,竟也有了心旌摇拽之感。
对他来说,自出阁以后,所见所知的俱是大宋禁军四方无敌,疆域也不断扩张,阿爹一直所惦记的复天下一统也似乎并不是空谈。
故而眼下见这大明的行军图,想象着虎贲健儿如汉唐一般展旌旗于草原,赵德昭便分外难耐。
阿爹的大宋禁军亦强悍英勇,汉可往,唐可去,明可伐,我大宋如何不能进?
对赵德昭的询问,赵匡胤脸上的表情分外耐人寻味,照旧是不紧不慢看了弟弟一眼,随后拍着儿子的肩膀。
眼前似乎看到了精锐枕河水长眠,好像能瞧见满身伤疤的勇将被嘲讽非议压弯了腰,更似是隐约见一儒将手握金牌北望,眼神里满是不甘。
“非朕所想,而必为大宋将来之图景也。”
赵匡胤话语声音不高,但却似乎有着一种莫名的说服力,令赵德昭脸上都雀跃了几分,也使得赵光义脑袋又耷拉了一些。
作为赵匡胤开宋的肱股之臣,赵普眼见着大明三军齐出的盛景,一时间也是有点怅然:
“大宋未全之功业,反倒使得大明国殊为不易也。”
“为图河北之安定,竟被迫出此下策。”
对此赵匡胤摇摇头道:
“若后辈所说俱实,则失河北之民心在宋,寒河北汉儿之心亦在宋,拱手让河北之华夏故地于胡人,亦在乎宋。”
“故而何止是未全之功业就如后辈所说,这大明在收拾大宋的烂摊子呢。”
大宋君王这话语多少有些轻佻,故而使得广政治殿中众人神色各异,如赵普曹彬脸色多少都有点不好看,一个个皆拍着胸口保证定不弃故地。
钱与李煜一个喊着要捐财资军兴复一统,一个则表示要师后人辛弃疾赋壮词以酬军伍。
最急不可耐的还属赵德昭:
“阿爹,伐北汉之事业已定,等尔后讨契丹时请遣儿入军拒敌!”
“儿既因讨契丹时为健儿求赏赐而亡身,今自该赴河北!且阿爹身体康健,儿定当斩功以换赏赐!”
不管另一边弟弟的神色,赵匡胤大笑出声,最终回答仅一个“好”字。
与广政殿中踊跃之色不同,华盖殿中朱元璋脸上哀色多了一些。
就连原本一副嬉笑之色的李文忠也是叹气:
“岭北……若是胜了该多好,那样健儿们……”
回想起来败退班师后户户缟素,李文忠也说不出话,最终只能恨恨道:
“蓝玉这大傻子竟全师而还!”
徐达抿了抿嘴不说话,但眼底的遗憾之色已是要溢出来了,听得李文忠的抱怨后起身道:
“先锋失职,臣亦同罪,唯望留此罪身用以殄灭残元。”
“等得胜班师祭吊袍泽之日,再论臣岭北之罪以告英魂!”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