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海权时代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216章海权时代赵光义能感觉到,随着脑海中想到那柄玉斧,整个身体都僵硬了起来。

  与石桌一套的石凳不够高,坐着看石桌上的光幕时还须要伸着脖子。

  赵光义不敢想,要是此时那玉斧直接挥下来,那该有多顺手。

  当然他也更明白兄长不大会如此果断。

  两人一母同胞这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兄长向来以仁君自居,以明君自省。

  没见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御使大夫都能说得他哑口无言?

  但说归说,只要想一想还存在这种可能性,赵光义的脊背就还是有点发寒。

  因此他缓缓,但坚定不移的,将脖子给缩了回来,然后抬头看向对面先发制人:

  “兄长可是对弟有疑乎?”

  赵匡胤习惯性摸了摸玉斧,然后眼神有点奇怪:

  “老三你干嘛缩着脖子说话?”

  他们兄弟有五人,大哥赵匡济早亡,赵匡胤排行老二,赵光义排老三。

  赵光义咳嗽一声这才发觉失态,眼见兄长的反应并不是很大之后才察觉出来自己心中有鬼,于是赶忙端坐。

  面对弟弟的态度变化,赵匡胤哈哈大笑:

  “老三,你我乃骨肉兄弟,且吾辈汉儿知廉耻晓信义,如何能生此不忍言之事?”

  赵光义那都快跳到喉咙的心重新落回了肚子里。

  “不过。”赵匡胤脸色黑黑,赵光义每次都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读懂兄长的表情。

  此时情况下并不敢仔细瞧,从话语中也听不出喜怒:

  “不过老三……你对佛法了解如何?”

  赵光义那本已落回去的心脏狠狠一跳,喉咙重新变得有些发干。

  但还没等赵光义想出来一个两全其美的回答,赵匡胤就已经重新大笑着拍拍他肩膀:

  “老三若是读过佛经,闲暇时当去庙里给娘娘上柱香,以尽相思。”

  宋皇家称母亲为娘娘,这里赵匡胤说的自是已故十年的生母昭宪太后。

  对此赵光义自然满口答应,但心头已是满腹狐疑:兄长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赵匡胤则是在心里琢磨了一下,若行大事,则不可妄动,且须要得力助手襄助。

  赵则平也该从河阳调回来了。

  ……

  成都府衙里,张飞也不吃果子打发时间了。

  听到事毕,不由得拍了大腿一巴掌:

  “这唐朝作风真是霸道……俺真是喜欢!”

  “不过这倭国怎么还娶自己亲侄女的?真乃……”

  这一番话让刘备宛如呛水了一般大声咳嗽了起来,直接打断了张飞的话语。

  张飞很是奇怪,看着大哥一边咳嗽,一边还有空对他挤眉弄眼。

  于是张飞很快便明白过来,对着大哥点点头,然后一步跨过去,挥掌就朝着大哥的背上拍了过去。

  于是在外站岗的侍卫们便听到了属于主公的怒吼:

  “翼德!”

  首位上鸡飞狗跳,兄弟相谐,孔明等人该干嘛干嘛,并轻巧略过这个话题。

  毕竟孝惠皇帝和孝惠皇后乃是舅甥,此事委实算不上什么秘密。

  不过这段汉史也委实乱了点……孔明心里记下,回头还是得劝翼德读书当读细致一些。

  庞统仔细思索了一下:

  “这郭务悰之行不论功过,如此行事倒是可借鉴一二。”

  孔明也有自己的建议:

  “即使在化外之地,行事无非也就民心二字。”

  “严勒夷王,宽待夷民。”

  一话既出之后,孔明也沉默下来,这八个字想要做到并不容易。

  严勒夷王需要在战场上彻底彻底击垮敌心。

  宽待夷民则更为复杂,以这唐倭之间参考,既要给予匠技令其钦慕华夏,又要严防关键匠技流出危害华夏。

  而其中的差别,则需要根据对方的国情来具体调整。

  而且……猛然回头,孔明想法跳脱的更远:

  那唐的三省六部适不适合如今还不好说,但那将作监似乎已经可以参考一下,对少府做出改革了。

  如今荆益两地的工学平稳发展,少府所司本就驳杂。

  而匠技管理事关国运,且考虑到日后与他国打交道,是时候请主公履新制,以掌工学了。

  庞统也陷入了沉默,以指节敲击着桌面,一条条想法从心中划过,有的列入备选,有的直接否掉。

  如果将目标作为他国的话,庞统发现在这一途上,似乎更加如鱼得水。

  四夷不比中原之广袤,弹丸之小国,蒙昧之番民。

  能一计而兴,可一策而覆。

  只须想想,庞统心里便觉得分外有趣。

  这种感觉用益州土话怎么说来着?

  好耍!

  ……

  甘露殿中,杜如晦看着那光幕的调侃,打心眼里感觉,魏征真应该好好感谢一下后辈。

  与其相比,魏征那在以往称得上刺耳的谏言,如今只能算是宛如清风拂面。

  不过略掉倭国这乌七八糟的事不谈,杜如晦还是更加重视出自大唐的国书,也是因此眉头拧了起来:

  “倭王?”

  随即便恍然,这倭国妄自尊大,与广神……炀帝的国书自称天皇,从而惹得炀帝不喜。

  但炀帝不在意,这高宗可是非常在意的,毕竟后辈已经不止一次调侃过高宗的“天皇大帝”。

  由此看来,高宗或许还存了夺倭国之尊号的心思,只不过……

  “这倭国,不需要有天皇。”

  李世民同样注意到了这国书的抬头,同时打心眼里认为这么做非常合适,态度赞赏。

  唯一比较可惜的是,从后辈这言辞习惯来说,倭国这天皇之号最终还是流传了下去。

  李世民有作为皇帝的敏感性,就如天可汗并非是一个单单好听的虚荣的称号,背后代表着的是河西诸部对于宗藩关系的确立,将对突厥战争的大义握在了手里。

  而天皇这个尊号的背后,李世民同样也读得出来:

  就是不想认华夏这个爹。

  但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对于倭国的兴趣反而更加浓厚了。

  这就犹如骑士驯马,李世民向来喜欢挑选烈马下手。

  因为驯服烈马的这个过程能让他热血沸腾,而且往往烈马被驯服之后会是最好的战马。

  对国家的征服也是同样。

  尤其再想到目前倭国掌权的乃是一个女皇,这份兴趣更是直线增加。

  若是海东攻略能够达成,他李世民的功绩是不是能再添一笔:

  第一个俘获女皇的汉家天子。

  【唐初的海东风云也随着朝鲜半岛的正式遗失落下帷幕。

  但关于造船上咱们还是能够漫谈一下。

  毕竟咱们现代的时代也被称为海权时代。

  什么叫海权时代?

  地球这颗星球有近乎四分之三的地方被水覆盖,如今全球百分之九十的商业运输都是通过海洋完成,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的聚居地离海洋不过数百公里。

  有海军,才能有海权,有了海权,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才有资格说是完整的。

  而华夏近代的屈辱史很大程度上来自海洋,八国联军,英国,日本,无不是从海上叩开了国门,其根本原因也是因海权的旁落。

  海权需要海军来保证,海军需要一个国家有优良的造船技术。

  那我们华夏本就是农业文明,并不亲近海洋,造船技术是否天生就存在不足?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今的的历史,划分出了秦汉,唐宋,元明三个造船巅峰期。

  始皇帝雄才大略自不必多说,在一系列辉煌成就之外还有修灵渠整水道的成就,征匈奴统岭南都有大秦水师的身影。

  更别说还有徐福出海的记录,造船业不发达是不可能的。

  另外关于徐福是倭国人先祖的传说并非是现代才开始有的。

  五代十国时济州开元寺的僧人义楚写了个《义楚六帖》,其中就提到了徐福去倭国的故事。

  有人询问是如何得知的,僧人义楚说这是倭国高僧宽辅告诉他的。

  倭国自己的《日本国史略》中也提到了徐福登陆的记载,但更多还是归类为传说,因为倭国光徐福登陆纪念处就有二十几个,相关的徐福祠徐福庙徐福碑有五十几个,真假难辨。

  但据丈育UP自己推测,此事更像是倭国僧人的杜撰,毕竟吐蕃的佛教僧人为了传教能编出苏定方火烧布达拉宫的谣言。

  佛教在进入倭国境内迅速就和本土的神道教杀的难解难分,这种情况下直接把徐福安排成倭人的祖宗以传教也挺正常。

  不过咱们现代华夏人多半是不太想认这个孙子的。

  唐宋时期是古中国造船业的第二个巅峰期,唐朝发明了水密隔舱技术,宋代的天文历法非常发达,而且后期还有从阿拉伯学到的三角帆技术。

  理论上来说这个时期应当会成为华夏远洋航行的最好起点,但两个原因让这个起点胎死腹中。

  首先当然是国策的关系,从唐朝开始的封建王朝,整体上对本国农民从事商业或海外拓殖移民都是持打压态度的。

  但这条禁令对外来移民是不起作用的,结果就是在跨国贸易这块儿,栗特人、契丹人、回纥人、波斯人、大食人、沙陀人等前前后后都在华夏取得了大成功,他们或通过西域或通过海路达成了商业上的垄断地位,这些被统称为色目人。

  比如被赵匡胤强行继承遗产的周世宗柴荣,年轻时候就曾跟着颉跌氏在江陵贩茶,这个颉跌氏就是标准的色目人。

  唐宋年间,色目人在广州和泉州繁衍出了几十万人的移民社区,把控海路,垄断跨海贸易。

  后来西方有盘点中世纪八大港口,广州和泉州榜上有名,元朝时有个色目人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从摩洛哥来到泉州,记载了一路的见闻并称赞了泉州的繁华。

  但根据他所记载来看,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活跃的有摩尔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火罗人等等,唯独没有华夏人。

  不出海航行,如何能够研究航海技术,研发远洋海船?】

  晚点还有一章。

  这部分内容大概最迟明天就结束了,下个内容好好规划。

  另外运营官Fire神在书评区发布了一个粉丝称号征集的活动,有兴趣的老哥可以畅所欲言。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