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崽卖爷田不心疼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177章崽卖爷田不心疼“吐蕃能大败这唐朝?”

  张飞表示怀疑。

  安史之乱那吐蕃贵族的种种记录张飞还没忘呢,只是觉得这大唐武功正盛,这吐蕃就敢迫不及待上来捋虎须了?

  孔明不以为忤,羽扇一挥笑道:

  “我等不妨假设,翼德你若为吐蕃国主,欲为吐蕃开疆拓土,当如何抉择?”

  “俺……”

  张飞摸了摸钢针似的胡须,计上心头:

  “效仿吕布安禄山之流,拜那高宗武后为义父义母。”

  “再效仿司马懿之流,阴养士卒,只待……”

  “停停停!”

  孔明略感头痛,用羽扇敲着张飞的脑袋:

  “休要玩笑!”

  “好好好,且让俺想想。”

  张飞略感委屈,这计策怎么着也算是取历代精华了,如何不行?

  不过开启认真模式后,三军统帅张飞对着身后的地形图看了又看后也不得不承认:

  “若想外拓,似乎确实仅有出青海,袭河西一途。”

  这副地形图标的简略,但也能看的清楚,这吐蕃四面八方皆为连绵山脉。

  唯有东部乃是群山阙口,顺着走就是那后世所称的青海湖,再从青海湖往东就是河西走廊了。

  孔明点点头道:

  “这青海于吐蕃来说,乃必取之地。”

  “其地有被唐朝击败灭国之吐谷浑部众,有与唐朝关系不睦之党项诸部。”

  “吐蕃必将秣马厉兵,倾国之力而取之,唐朝若无防备,恐……”

  【需要说明的是,吐蕃的国策非常简单:

  就是要吞并吐谷浑,拿下青海。

  吐蕃第一次进入大唐的视线就是因为劫掠吐谷浑。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接到了吐谷浑的哭诉:爸爸,有人打我!

  还没等二凤仔细调查清楚呢,贞观十二年就接到了吐蕃侵掠松洲的消息。

  新仇旧账一起算的情况下,大唐当时给了吐蕃足够的尊重:

  起五万大军,侯君集任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与刘兰各为左右翼策应,牛进达为前锋,四路齐出攻吐蕃。

  结果让二凤没想到的是,主帅侯君集还没动身呢,前锋牛进达就已经大败吐蕃了。

  而且吐蕃跪的相当迅速:

  不仅飞速将此前侵占的人口土地皆尽归还,还遣使认错,并让禄东赞亲自为使,献黄金五千两,珍宝数百,既是谢罪,也是为求亲。

  松赞干布确实称得上吐蕃的一代英主,跟二凤也算是翁婿和谐的佳话,其人活着的时候是大唐与吐蕃的蜜月期。

  李世民本身就是个军事家,具体反应到大唐的国策上就是对吐谷浑的极端重视。

  因为这块地方介于大唐和难搞的吐蕃之间,属于战略缓冲区。

  同时还控制着青海四面八方的所有交通要道,联系着中原与漠北、西域、西藏、甘南等地的沟通交流。

  也是因此,李世民在整个贞观年间都在密切注视着吐谷浑,一旦有反唐或者自立的苗头出现就飞速介入,以雷霆之威剿灭,同时不惜以和亲的手段让吐谷浑成为大唐的忠实拥趸。

  因此在整个贞观年间,吐谷浑国灭之后虽然名声不显,但二凤对西突厥的攻略每次都是多路齐发,吐谷浑所控制的青海道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且在贞观后期,青海道也成了丝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唐的经济命脉之一。

  成为天可汗最忠实狗腿子的吐谷浑也是锁死吐蕃东进的第一道屏障。

  但到了李治时期,这道屏障出现了裂痕。】

  侯君集一抬头就看到了长孙无忌幸灾乐祸的笑容。

  “潞国公运不及人也。”

  这是长孙无忌小声说的话,看似关心哀叹,让侯君集有一瞬间想和这死胖子拼了。

  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不过心底也在反思,莫非自己的运气在玄武门用完了?

  有光幕启路本是好事,但连着在京城呆了那么久,涉及到自己的都只是片言碎语。

  结果一不在长安,就抖出来一个大消息。

  倘若他侯君集当时在场,当场抱着陛下的腿求情,是不是也不至于陷入如今尴尬的境地?

  侯君集心中的哀叹影响不到李世民。

  对后世称他为军事家,并对这吐谷浑的一长串分析,李世民淡定点头:

  “如此言论,不过朕于吐谷浑军略的十之二三。”

  没错,朕就是这么强,就是这么想的。

  同时也瞪大眼睛,将这些分析一股脑的全都记了下来,并打算晚上寻杜如晦要来记录温习一下。

  李靖只敢在心里撇撇嘴,但同时心里也战意汹涌。

  光幕这个说法与他所想不谋而合,而如今刚好抢先发难,给吐蕃人一个惊喜!

  房玄龄随即提出自己的建议:

  “于青海湖锁死吐蕃东进之路,尔后开关贸易即可。”

  张议潮篇河西的惨状已经昭示了吐蕃的野蛮,房玄龄可不打算将这战火烧到未来的大唐命脉上。

  杜如晦的看法与老朋友一样,更加井井有条:

  “八年后吐蕃倾力而来败于我唐先锋军,那如今更是不足为患。”

  “与其冒着高反之忧强征,不如锁之,更能以重利驱之攻西突厥。”

  在意识到如今吐蕃的弱小后,众臣一时间倒是看的分明了,这吐蕃不过就是一个高原上的突厥人罢了。

  轻轻点头,将房杜二人说的都纳入考虑,李世民对这所谓的裂痕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想来……应当是皇子治灭西突厥后便以为西域高枕无忧。”

  “目中所见,唯有朕未能平的高句丽。”

  【吐谷浑是二凤亲手给河西走廊打造的一重保险。

  而这重保险,在李治并不是很重视的情况下,被禄东赞亲手撕开。

  就如同二凤当时一意孤行要定高昌一般,禄东赞同样为吐蕃精准的找到了一个窗口期。

  以655年苏定方挂帅征伐高句丽开始,唐朝与高句丽开启了高宗时的十四年战争。

  在苏定方辽东挂帅的次年,656年禄东赞挥师攻取白兰羌,660年以白兰羌属地为跳板,蚕食吐谷浑。

  并且,禄东赞还有意的对唐朝拉扯,既拖延辽东的攻略,也遮蔽吐蕃的小动作。

  662年,吐蕃与弓月部落缔盟,声势震天,号称要反唐,李治不得已派苏海政为鹏海道行军大总管平叛。

  禄东赞面对唐朝天军显得很淡定:

  给我们钱和粮食,我们就不反唐了,不然我们立马跑,等你走了继续反唐。

  苏海政为求速平,馈敌军资约和。

  禄东赞尝到了好处,于是开始加大力度,同时混淆李治的判断,让李治很难理智。

  663年,被吐蕃连连攻伐的吐谷浑遣使入朝,称吐谷浑灭亡在即,乞求援助。

  而同时,禄东赞也指派使者入朝,称吐谷浑侵犯吐蕃,请求唐朝发兵攻吐谷浑,主持公道。

  李治人傻了,做了个最蠢二的各打五十大板的决定,“皆不许援”。

  同年年末,弓月部落在禄东赞的指使下,再次进攻于阗,引得安西都护来救。

  665年,禄东赞再次联合疏勒、弓月侵于阗,李治不得已,再次派兵救援。

  而其中吐谷浑入朝称危在旦夕并非危言耸听,根据吐蕃自己的历史记载,从659到666年,禄东赞一直都在吐谷浑境内主持吞并工作。

  663年入朝求援的吐谷浑人很可能是内部亲唐派能发出的最后的声音了,但可惜李治没有时间仔细倾听。

  而在高句丽被李勣灭国后的665年,在关于如何如何惩戒吐蕃的意见上,李治再次不理智了。

  阎立本表示:灭高句丽既不劳民也未伤财,打吐蕃没有任何问题。

  契苾何力认为:大军若至吐蕃可能回缩,不如假意拒绝吐谷浑求援,然后大军悄悄合围,一战而定。

  姜维的后人姜恪怒骂:吐谷浑与唐乃是唇亡齿寒,这时候甭说那么多了,先出兵把吐谷浑保下来再说!

  李治皆不许。】

  李世民依稀记得,此前听光幕讲三国时,他曾数次嘲笑曹丕的“帝不听”。

  结果没想到啊,曹丕帝不听,李治帝不许,相映成趣。

  “优柔寡断!”

  李世民很生气:

  “此乃败唐之基业!”

  虽然还没动手,但后世亲口承认了这吐谷浑的战略缓冲以及河西道的保险,都是他亲手促成造就的。

  于是后世曾经提过的那句话再次让李世民想了起来:

  “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这也让李世民当即决定,今晚回去就要抽李治屁股一顿。

  反正两岁的小屁孩啥也不懂,挨一顿打让大唐皇帝念头通达不至于怒气郁结,也算是李治为大唐做的第一份贡献了。

  小心掩喜色的李世勣谨慎道:

  “毕竟高句丽乃我唐大敌,后人只见陛下收西域之英姿,不明背后之呕心沥血,故而目中只有辽东。”

  李世民笑容满面:

  “既如此说,想来懋功平辽东甚是吃力。”

  “或应入海师历练,试取夷州以操海师。”

  李世勣那点小心思谁能不懂?炀帝征高句丽折戟,他千古一帝亲征未灭。

  结果此国被李世勣诛灭,此份功绩有两个皇帝亲征为对比,简直不要太显眼。

  故而李世民干脆顺着李世勣的话,你为皇子治开脱眼中只有辽东,是不是因为伱在辽东打的太吃力了?

  李世勣心中对皇子治的一丁点好感顿时被扔到了扶余国:

  “辽东小国何须陛下出手?”

  “臣请亲灭,扬我贞观之威!”

  什么高宗啊,不熟。

  他李世勣是要做贞观名将的!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