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二十一章底牌的用法
同样一张底牌,各人有各人的用法,正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全\本//小\说//网\虽方法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都要尽可能的取得最大化利益。
方才丁运使出头与杨抚台搅局,对李大人而言,最重要的作用并不在于增加了一个临时盟友,即使没有这个盟友,靠着金百万新鲜国丈身份,不可能救不出人来。
丁运使出头的重要性在于给了李佑一个缓冲时间,使得李大人查明内情后,可以躲在丁运使的背后从容算计种种得失。最终,他下定了一个说出去让人感到疯狂而不可思议的决心。
指使府兵开火杀人,只是开端和插曲而已。保护新贤妃之父这项大义在手的情况下,杀几个意图绑架国戚的太监和武官,相对不那么严重,后果还是可控的,再说死的又不是治国文官。
如果是文官亲自来捉拿金百万,想必李大人就不敢当众击杀了,文官的命比较金贵。当然,一般文官不会亲自来扬州干这种粗活的。
从某种意义上,杀人也是一种警示,不要以为随便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跑过来捉拿他李佑的亲朋,闻者足戒。
虽然这次南京方面多半是为了洗白自己,并不刻意针对他李佑,但假设金百万是杨抚台的老丈人,那南京方面敢随意派些人来绑走吗?
李佑向来很擅长将转瞬即逝的机会利用到极致,他知道,在有利的形势下,当然将事情闹得越大越好,至少闹得越大,敌方就越惨。
如果不出人命,在强力运作下,也许就暗箱操作,糊弄过去了。麻烦事总是能少则少的。
但死了一个四品武官,死了一个南京内官监太监,死了十来个南京留守卫的官军,除了金銮殿里那几位大佬,有多少人敢在这件事上担着责任去难得糊涂?
在公馆院落中,得势的金百万对着杨抚台连续咆哮,脸上的掌印愈发鲜明。亲自动手的南京二人组都变成尸体了,故而一切口水都只能由杨抚台承担了。
李佑却将金百万推开,亲自站在巡抚面前,仿佛理刑官断案般,一字一句判决道:“天子本月即将大婚!在这个时期,魏国公和南京镇守中官吴大用,居然擅自派人越境到扬州绑架新妃父亲,这是何等大逆不道、狂悖不法!不将国家社稷放在眼里!”
丁运使心里一声喝彩,李佑的机变和口才确实了得。这时候将天子大婚的大帽子抬出来,足以盖住一切。绑架国戚本就是大罪,在天子大婚时绑架新妃的父亲,三岁小儿都知道是罪上加罪。往深里说,这就是破坏天子大婚,破坏江山社稷的传承。
李佑气势逼人道:“抚台不但放任不顾,反而亲自率兵协同行事,酿出人命十一条并指使殴打国戚。本官绝不敢姑息,一切如实上奏,请朝廷处置!”
确认金家女儿成为天子妃嫔,杨抚台便陷入了全然无力的状态,至此长叹一声,不知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他二话不说,带领标下官军离开了县公馆,这次可被魏国公连累惨了。
李佑对杨大人的背影连连冷笑。一个捉摸不定的人,甚至比一个敌人更使人厌恶。用一句烂俗的名言来说,最令人恐惧的就是未知,没人愿意与变来变去的未知数打交道。
送走了杨抚台,李大人指挥府兵收拾南京军士和地上的尸体。这时候丁运使走到身边,“听说李大人曾向杨抚台献诗三首,回头还是将这些散出去的好。”
李佑点头道:“正有此意。”
那三首专为杨抚台写得拍马谀诗传出去后,别人便知道李佑当初是如何倾力结交杨抚台的。
既然一向孤傲的李大人都表现出了如此谦卑的态度,那么杨抚台为何还与李大人作对?正常人都会认为,这大概是杨抚台自己太过分的原因罢。
这就是舆论的妙处,李佑当初捏着鼻子写拍马诗,未必没有存着这个心思,捧杀捧杀,捧后面有个杀字。
李佑与丁运使打交道实在少,寒暄几句后没什么可说的,便彼此告别了。回去后要做的同一件事,肯定是写奏本。
公馆里的事情传出去后,扬州官场中人只觉得李佑白日杀人过于嚣张猖狂,而杨抚台则有点胆怯怕事,怎么被李佑像训孙子一样训?居然一言不发的撤了,即便那金百万成了国戚,也不至于如此罢?
众人不由得纷纷猜测巡抚大人可能担心丁运使与李佑两人联手,不好收拾的原因。
悟性有高有低,见识阅历也有高有底,做官的境界能意识到真正关键之处的,只有两个人,也是两个当事人,从内阁里杀出来的李佑,以及历任内廷给事中、工部侍郎后担任封疆的杨抚台。
在这件事里,此二人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心照不宣。
诚然,如果事情闹大了,过度使用武力的李大人也可能会被处罚,但是助纣为虐、还助出十来条人命的杨抚台将会更不好过。
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这是不明智,但若自损一百时就能杀敌一千,李大人认为还是值得试试看的。年轻就是本钱,他等的起。
如果将朝廷视为一个整体,它不会很在意杨抚台到底帮李佑还是帮南京方面,也不会很在意丁运使为什么变卦,更不会很在意为了地方这些人为三瓜两枣的破事谁胜谁负,肉烂也是烂在锅里。
不过出了这么多人命,有官军有太监,又在天下臣民瞩目的天子大婚时期牵涉到新进国丈,朝廷的想法只能是――
你杨负堂堂一个封疆大吏,帮着别人做坏事都做不成,还做成一团狗屎让朝廷去擦,简直就是个废物!
朝廷命你杨负镇守地方有何用处?朝廷需要的是麻烦解决者,而不是麻烦制造者!
更别说李佑在朝中很有几个强力靠山,更会有意无意的强化这种观念。
至于勇救国戚过于卖力气的李佑,朝廷的想法大概是――罚俸三年!
认识到了上面这些,杨抚台才感到浑身无力,这就是一种大势,李佑不是杀人狂,只是故意要牺牲掉那两个倒霉蛋制造出这种不抗拒的大势。他吃了李佑也改变不了这一点,哪有什么兴趣再与李佑相争?
不过杨抚台总觉得李佑肯定有更深刻的一层心思,只是他看不透而已。
……
最新全本:、、、、、、、、、、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