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第三十六章薛贞第三十六章薛贞
薛贞如此着急不是没有原因的。
北方工业兴起,侵占大量人力物力。工人们所能赚的钱,远远胜过当佃户的。而整个北方人口都是比较少的。更不要说,很多地方往上数十几年,都是移民区,本来人口就不多。
而山西却是北方人口最多的省份,何夕不止一次想打山西的主意。
但是山西的人口,也是有数的。这些年发展下来,山西人口外流严重。
这也是为什么,山西在南北战争之中,一直是南方立场的原因之一。毕竟如果没有民意基础的话,南军在山西也不会坚持那么长的时间。
而同样的问题,也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山西支撑的时间最长,所受到战争的苦难也就越重,毕竟战争后期,山西维持三面防线,后方物资都运不上来,全靠山西本地支持,但是山西本地如何能支撑住如此之消耗啊。
而且山西最后投降,在很多事情上都会被压制。这也是人之常情。更不要说,兖州孔家的下场,山西很多人都看在眼里。
很多人觉得,估计未来他们的下场,还不如兖州孔家的。
他们怎么能不想办法?
这一次会议,就是他们的机会。
何夕心中暗道:「果然定国是会是有意义的。」
如果没有今日这一件事情,何夕也没有想到,还有北方士大夫这个势力。也没有想过他们已经如此着急了。
何夕其实并没有刻意针对这些群体。但是问题是,时代发展之下,即便没有刻意针对,也被时代的浪潮给淘汰了。
此刻,已经到了狗急跳墙的边缘了。
而今何夕已经掌控全局了。自然不想看到下面出事情。从而打乱自己的计划。毕竟北方所谓的士大夫与江南士大夫还不一样。江南士大夫的武风,也就一般般。
而北方士大夫可就不一样了。
他们倒不是想尚武,但是他们的地理环境,让他们不得不如此。北方儒学不盛,特别是元代遗留下的胡风。很多人都不讲道理的。
南方是遗留了宋代尊重读书人的习惯,而在北方这种习惯需要重新培养。既然不能讲道理,自然要讲武力的。
这些士大夫们要保持自己的利益,就一定要敢与人动手。哪年抢水不死人啊。
而且何夕也怀疑,薛贞代表的,不仅仅是山西一地。真要爆发起来,看似这些人在朝廷上没有什么影响力,估计要比江南士大夫们闹得要大。
无他,江南士大夫对朝廷影响很大的。对地方影响也大。但是太斯文了。以至于身上很难有豪强的属性。这也是他们在江南闹事轻易被平定的原因。
但是北方士大夫们真闹起来,可就不好说了。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明明凭借地方上的力量,南方士大夫虽然富有,其实并没有北方士大夫豪横。但是他们偏偏能改变规则,让北方士大夫难以触及朝廷中枢,被他压制住了。
只是而今规则改变了。才有一丝出头之日。
何夕说道:「农业是朝廷根基,这一点也没有错。只是工商也是致富之道。强国之路。时过境迁,总要有自新之法。」
薛贞说道:「大人,此事非同小可。学生觉得,有些变化固然不错。变化太快了。实在让人无法适应。」
何夕说道:「无法适应就去学习适应,很多事情不会因为你不适应就被停下的。这样吧,我吩咐下去,今年北方的学校专门给山西一些名额,在太原主持一场专门的考试,如果晋中子弟有出色的,自然可以脱颖而出。」
「如何?」
此言一出,薛贞一愣。一时间不好分辨这
个办法对他们是好是坏。
专门招收山西学子,对薛贞,或者说传统的儒家学派,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毕竟,任何学派都是需要有人的。
如果未来的学生都去了新的大学之中,他们的衣钵如何传承的。
但是薛贞之所以有今日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学识,的确不错。但另外一方面,就是他是一个好老师,桃李满三晋。
很多人都是他的弟子,自然是德高望重。深受弟子爱戴。
薛贞能做到这一点,也是真为弟子们着想。他很明白,从个人前途来说,转投入何夕的门下,也就是所谓大学之中,是最有前途的。
虽然山西这些士大夫面对种种危机,但是如果能有子弟在朝廷上出头,一些委屈也不是不能承受的。
而且,即便很多人也觉得不可接受,但是问题是,一部分的子弟已经投入何夕麾下。他们人心就不齐了。人心不齐,就做不出什么事情来。
何夕对这些北方士大夫,重视,也不是太重视。
重视是,何夕觉得不能将人逼急了。弄出事情来,麻烦的还是自己。但是不重视的原因也很简单,北方工业的影响力,正在扩散,这些人不过是秋后的蚂蚱。时代抛弃他们的时候,决计不会跟他打招呼。
薛贞已经觉得,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但是在何夕看来,未来是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
适应不了现在,更适应不了未来的。属于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何夕所要的仅仅是安抚而已,让他让出更多的利益根本不可能。
至于招生问题,废话作为大明的官学,大明顶尖学府,能少得到了山西的学子。甚至为了平衡一体,南北双方的大学,必须在全国招生。当然了,因为气候的原因,自然是各省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就不做限制了。
北方的大学在北方录取的人多一点,南方的大学在南方或者本身录取的人多一些,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北方以山西人口为最多。当然了,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被北京的人口超过。是决计不可能忽略的生源地。本来招生人数就不会少了。
何夕只是稍稍增加一些而已。
简直是惠而不费。但也能起到一点的作用。
何夕说道:「如果薛先生不放心,这样吧,我下书聘请先生,为北京国子监助教。说实话,你的问题,我也想过很久,只是我忙于公务,在学问之上,就有些疏忽了。正想请天下有识之士,为我解惑,也是为陛下解惑,薛先生可愿意担此重任。」
薛贞说道:「多谢大人厚爱,只是此事------」
他很纠结。
他知道知道,何夕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不可能是白给他的前程。他想要这个前程,自然要付出一些什么?
付出什么?自然是帮助他去安抚下面的人,让他们配合朝廷的政策。
这个前程,他想不想要?自然是想要的。
儒家本质上,就是要当官的。说好听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说不好听的。是想升官发财,过年收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薛贞内心之中,有为民请命之心。自然想要这个前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位也很清贵,是要他想办法解决大明天下的顽疾。
这种感觉太好了。
但是他不知道,这个结果,是不是下面很多人能不能接受。
让他有一种背信弃义的感觉。将自己的支持者给卖了,换了***厚禄。
薛贞才犹豫。
何夕说道:「薛先生,不用直接答复,你可以好好想想,顺便去南京国子监看看,另外,黔国公那边我已经安抚好了。只是,你
今后要小心黔国公。今后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做了。太危险了。另外,几日之后,就南征之事,进行公开表决,你注意便是了。」
随着何夕等人入主南京,南京国子监非常迅速地恢复了何夕当初控制的情况。而且何夕也从北京调了一些人马。就是为了重建南京国子监。
而今南京国子监已经重建得差不多了。
几乎上与北京国子监差不多了。只是学生还少了一些。但是想来不过数年,就能与北方四校,并驾齐驱。毕竟,何夕控制南京国子监很长时间,还是留下了一些遗产的。
让薛贞去南京国子监,几乎能看到,所有最前沿的东西,已经一些南京国子监优势的项目,甚至北京国子监都比不了的项目,那就是何夕的新学与儒家的融合工程。
这个工程,由何夕开始,即便南京国子监落入方孝孺手中之后,也没有停止。反而方孝孺亲自推动,增添了很多东西。
甚至到了现在,何夕自己去看,很多地方也都能自圆其说了。虽然还有一些很深层的撕裂。但是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
甚至何夕觉得,等一两百年之后,当事人都入土之后,后世很多人将历史视为当然之后,估计,他们也看不出来,自己是一个从后世而来的人。科学这东西,不是大明原生态。.
这也是何夕让薛贞去看看的原因,如果这里理论能够说服薛贞,那么就能说服更多的人。而说服不了薛贞。或许薛贞能在这个工程上帮一下忙。
不过薛贞在乎的并不是这个。薛贞问道:「表决?怎么表决?」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