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第一百零四章三路进军第一百零四章三路进军ap.
吴高坐镇日本,看似无用。但是实际上,此刻北京在高丽日本几乎上并没有什么军队了。所以维系这些地方,不是武力,而是吴高的人脉关系。
而且日本是火药原材料的重要产地,也是北京金银的来源地。这两者都特别重要。
平安更是朱雄英放在身边的大将。
看似无用,但是实际上,朱雄英不能让平安离开。这会让他们没有安全感的。
这也与何夕不一样。
而今何夕几乎不怕朱雄英动什么歪心思,因为何夕很明白,此刻他何夕就是北京大局所在。
何夕是***的核心,没有他,这而今的局面非要分崩离析不可。何夕在***之中定海神针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动摇了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朱雄英并不是不想夺权,只是权衡利弊之后,想了想还是放弃了。因为没有何夕,这样复杂的局势谁都很难支撑下去。
不过,朱雄英也动了心思,就是关注哈刺不花麾下的年轻将领。
何夕对山东有精心安排的,有水师优势,再加上几座港口坚城在,傅友德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拔硬钉子。而南京方面很难有如榆林一样强大的火力优势。
所以傅友德有通天之谋,遇见这些硬钉子也很难有办法。
------
在何夕与朱雄英议定之后,就立即出发上火车向西而行。
一路上翻山越岭,从北京到东胜卫,大概用了十天时间。
只是当何夕来到前线大营的时候,瞿能已经不在大营之中了。因为大战已经开始了。
何夕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虽然三路发兵,但实际上因为消息传递的原因,几乎不可能一起动手,而且一起动手,也没有什么用处。
所以他给瞿能的命令,是让他自己选择出击的时间。
瞿能觉得要动手就快动手。先下宁夏。横扫河套地区,然后再西进,于是,兵分两路,一路从黄河北岸出发,直奔宁夏。另外一路却是从榆林向西,攻花马池,最后会师宁夏卫。
可谓动如雷霆。
虽然宁夏卫在榆林陷落之后,已经提高准备了。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势,也有一些抵挡不住。
毕竟很多人都觉得,接下来北军要南下才对。
甚至,瞿能在接到命令之前,也是存着这个心思,他的所有准备都酝酿着南下直扑关中。
如果不是燕王的强烈要求,这或许才是下一步战局的走向,但是奈何,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变化,不仅仅北军这里赶不上,宁夏卫那边也赶不上。
更不要说,榆林一战,震撼了很多人,包括了宁夏卫的人。很多宁夏卫的将领看到榆林之战的情况,那种震撼不下于南宋士卒第一次看见回回炮的威力。
之前大明并不是没有火器。但是那些火器与而今的火炮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宁夏这些士卒,对南京与北京的感觉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面对北军的攻势,宁夏士卒的斗志也就可想而知。所以瞿能的大胆进攻,遇见的阻力并不大。
------
嘉峪关门轰然洞开,燕王一马当先,嘉峪关守将跪在尘埃之中。燕王驰马而过并无回顾。
功夫在诗外。
燕王也是如此,燕王决定拿下甘州与肃州,这功夫也在兵马之外,在很早的时候,燕王就在这里埋伏棋子的,从一开始燕王也没有想过玩这么大。但是局势发展之下,简直顺利的出乎意料。这才让燕王心中生出了其他的想法。
之所以如此,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自然是榆林会战的影响了。
榆林一战,对西北震动之大。堪称人心浮动之极。所以燕王才能轻易发动。
第二,却是后勤的影响。
自从去年南京明白北京的西北战略之后,就加大了对西北的投入。但是细细说来,加大西北投入但是这个投入并不是均匀分配的。
而是着重关中,或者说陕西地区。
陕西是重中之重。但是并没有消减甘肃的物资后勤。但是现实与纸面上的东西还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很多运输工作是不可能全额完成的。
到了关中有缺额怎么办?
自然要想办法弥补了。最方便的是挪用甘肃的物资。毕竟甘肃是大明最西北处,运往甘肃的粮食,出了关中还要运千余里。
消耗很大,可以做手脚。
另外,关中如此受重视,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一旦出了事情,拔出萝卜带出泥来,但是甘肃穷乡僻壤,出一点事情,谁会知道?
于是,实际上甘肃后勤物资从开战以来一直在减少。
其实甘肃并不是太缺少这些物资的。
虽然甘肃干旱,耕地全靠雪水,与中原相比,农业条件太差了的。但是洪武一朝留下的家底太厚实了。甘肃地方决计不会因为后方军需不到位,就立即断炊的。
但是这样的情况,也给甘肃卫所上上下下的人更多想法,打仗就是打钱粮,后方连钱粮都供应不上来。
这胜负之数,就更明显了。
最后,就是燕王的身份了。
南北之争,谁胜谁负,很多人看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很多人就看明白了,那就是燕国大势已成,已经不能将燕国当成区区藩属国了。
燕国而今的实力,即便南京平定北方,也不会对燕国做什么。
毕竟,而今的燕国已经可以视为一个强盛的草原政权了。保持宗法关系,和睦相处才是大明最优的选项。没有别人比甘肃这些人更明白燕国的实力。
所以,在分不清楚双方谁胜谁负的时候,燕国似乎也是一个可以保全自己的地方,最少也不愿意坚决抵抗。
才有燕王今日的情形。
-------
西宁城中。
宁国公主再给梅殷打扮。
此刻的梅殷并没有一身宽袍大袖。而是一身甲胄。梅殷的身材虽然有一些发胖。但是此刻穿着甲胄,并不显得臃肿,而自然有一份雄壮之感。
梅殷感叹道:「我也没有想到有重披战甲的一天。」
梅殷也是将门子弟。从小自然少不了披甲的机会。只是后来天下太平,朱元璋培养女婿,更多是让梅殷做一些文事,而不是武事。
算起来梅殷也很长时间没有如此正式的披甲了。
宁国公主手一顿,说道:「非要如此吗?这个热闹你非要去筹吗?你一旦有一个万一,我家该怎么办?」
原本梅殷还瞒着宁国公主,但是已经到了发动的时候,已经不可能隐瞒了。自然告诉了宁国公主。而宁国公主是不能理解梅殷的做法的。
梅殷感叹一声,却没有细细为宁国公主分析,他已经不是皇帝的女儿,而是皇帝的姑姑了。是大长公主了。
与皇帝之间的距离,让梅家未来的地位有很大的不同。
他什么也不做,梅家自然也是大明勋贵的一员的。当时今后,他儿子他孙子怎么办?
梅殷这种人是不喜欢冒险,但是一旦下定决心,就是非常决绝。不可转移。
梅殷说道:「放心吧,这一件事情很简单,等过三五
个月,你就可以去北京了。到时候最少我家不会在西宁这个偏僻之地。」
西宁数年的闲居岁月,已经将梅殷的耐性消磨的差不多了。
或者,失去权力的日子,在西宁这个地方,待到老死,这才是梅殷决计不愿意接受的局面。
其恐惧程度,胜过了死亡本身。
宁国公主还想说什么,梅殷振甲,披上斗篷。随即大踏步走了。
并无回顾。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