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徽媃和沈莹轻轻叹了口气,眼前这个男人看似权势滔天,无所不能,其实并不能为所‘欲’为,尤其他要做的乃是改变传承千年的儒家提倡的孝道,就更显得势单力孤。,最新章节访问:。
作为李景最亲近的人,有时候就连沈莹和朱徽媃都不明白李景到底是怎么想的。
大明的状况一天好似一天,照现在这样发展,要不了十来年,大明就会重振当年一呼四方群应的声威,李景现在就算什么都不干,只要维持住现状,便可当得起大明三百年来之第一人。
可是李景却好像看不到这一点,他根本就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冒出一个个新的念头,而且那些念头全是跟中华数千年的传统思想相悖。
但是要说李景完全摒弃传统思想也不尽然,儒家思想提倡的忠孝仁义李景同样注重,而且他做得比那些嘴里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强得多。
李景的忠是忠于这个国家,而不是忠于某个人,为了国家,李景不惜承担任何骂名,不惜四处开战。
李景更讲究孝道,李景的孝更重于实际而不是流于表面。
作为李景的妻子,沈莹和朱徽媃是最清楚李景是如何对待长辈的,对袁可立,李景比袁枢这个亲生儿子还要孝顺,别看李景没有在袁可立年老体弱的时候端汤递水,但是李景把袁可立所有需要的事情都安排地妥妥当当,让袁可立不必为任何事情烦心。
别看李景有时推行的政令出现错误令袁可立担忧,但是只要袁可立提出意见,李景马上便予以改正。每当这个时候,就是袁可立最开心的时候。
有时候沈莹和朱徽媃甚至怀疑,有些无关大局的错误政令是不是李景故意整出来的,好让袁可立指出这些‘毛’病,然后让袁可立开心。
同样,对沈正这个岳父,李景也是极尽孝心。
沈正这些年对李景的政令执行的并不彻底,有时甚至根本就是反对,但是李景从未对沈正进行过指责,只是隐晦地点了点沈正。换做别人,李景怎能容一个把握国家财政大权的人反对他的政令?恐怕早就把他给撤了。
有几次,沈正来看望沈莹,隐晦地提出想要退休的想法,想从‘女’儿的口中探听李景的意思,但是李景根本就没跟沈莹面前提过沈正的错误,反而一直夸沈正是他的得力臂助。
这些事情看似跟孝道没什么关系,但是能让沈正宽心,又有什么比这个更孝顺的呢?
另外还有一个陈老汉,对陈老汉李景亦如亲生儿子一般,几次想把陈老汉接近京就近照顾,可是陈老汉牵挂孙子不愿来京,李景便不强求。
陈老汉两个儿子如今都是身居高位,作为父亲,陈老汉可以说没有什么可缺的,但是李景每年的四时节令,各种所需全部给陈老汉准备齐全。
陈老汉退役的早,并没有抚恤补贴,但是李景每月都会安排人给陈老汉送钱。
其实陈老汉又哪里会用到钱?李景给陈老汉送钱,只是为了能让陈老汉手里宽裕,可以随时给下人们打赏。
作为晚辈,李景几乎是做到了他能想到的一切,这样的孝心可远比那些只会满口孝道,却整日令父母亲长忧心的人实用的多。
李景还有一副仁心,不过李景的仁只对大明的子民,包括曾经跟大明作战多年,现在已经归顺大明的‘女’真人和‘蒙’古人,李景对他们真正是做到了跟汉人一视同仁。
虽然李景改变了‘女’真人和‘蒙’古人的一些习俗,但说到底李景是为了他们能生活的更好,而生活好了,这些人自然不会再想着造反,跟大明对抗。
当然,李景也有残暴的一面,对那些贪官污吏李景下手之狠直追朱元璋,至于对待那些李景要征服的国家,李景更是残暴至极,很多关键的城市和地区,李景都是命令部队实行灭绝政策。即在这些地方,必须全是大明的军队和大明的子民,这样才能保证大明的军队不受任何威胁。
等完全控制这些关键地区以后,再从别处征召当地土著建设这些地方,这时,李景又是另外一副面孔,即保证征召的这些人的利益不受侵犯,让他们认同大明,最终成为大明人。说白了就是最初的军事行动要强有力的打击当地的政权,然后再施行仁政。
李景这种手段还是比较有效的,现在吕宋岛已经完全在大明的掌握之中,在稳固了大明的政权以后,以仁政收服当地的民心,两年下来,吕宋的老百姓已经大抵认同了大明。
李景这个手段其实是跟诸葛亮学的,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收服了孟获,解决了蜀国的后方之患,统一了西南的少数民族。
跟诸葛亮的做法不同的是,李景没有收服当地的酋长首领,因为李景不需要这些酋长首领归顺,李景也不想当地有地方势力。李景很清楚,等地方势力壮大到一定程度,那些首领便会起异心。
之所以说李景的这种跟诸葛亮的做法有相似之处,是因为两人都是以武力进行征服。
其实诸葛亮当时七擒七纵也是没办法,因为以蜀国的军力是无法完全消灭当地那些蛮夷的,就算能消灭,蜀国也没有那么多人口往这些地方迁移。如果当时蜀国能像后世的四川一样有一亿人,可能诸葛亮毫不犹豫地就会下令把当地的蛮夷斩尽杀绝永除后患,然后迁移人口,将这些地方完全纳入蜀国。
大明现在人口虽然亦有不足,但是比起蜀国还是充裕的多。
而且李景前两年所预见的情况现在已经开始逐渐应验,那就是随着国家政局稳定,老百姓的生活安稳并且逐渐富足,人口开始急剧猛增。
近两年,大明每年至少增加六百万人口,远远超过李景当年预算的两百万人口。
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误差,是因为李景忽略了随着老百姓生活富足,死亡率将开始大幅下降,以前老百姓因为无钱治病,一些小‘毛’病可能都要死人。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比例越来越大。
打个比方,以前死四个人的同时会有六个婴儿出生,现在生六个婴儿才会死一个人,这样的比例,人口增加的速度当然要远超过李景的预期。
以前李景算的是一百年以后大明的人口将达到三亿,照现在的速度,三十年就可能达到三个亿,就是说三十年大明将增加近两亿人口。
三十年增加两亿人口,可以想见大明的土地压力会有多大,这个时候如果不开辟疆土,一百年以后大明的老百姓将无地可种。
预见到这种情况,李景对那些将会跟大明的老百姓争土地,争粮食吃的外国人自然不会手软。
不光是外国人,大明的北方,西北,西方和西南地区所有不愿臣服于大明的民族,李景就会对他们施行种族灭绝政策。既然不愿归顺大明,那就不必再留着这些民族了。
虽然这些民族各自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李景并不认为这些文化有什么用处。在大明,以及大明周边,李景只需一种文化,那就是汉人的文化。
为了让大明的文化播于四方,杀多少人李景都不会在乎。
或者说,李景天生就流淌着杀戮的血液,这跟他当年的职业也有很大的关系。
对大明的子民李景施行的是仁政,征服异族的时候施行的是***,这似乎有一点‘性’格分裂的意思,但对异族施行***,恰恰体现出李景对大明的子民施行的乃是仁政。
至于李景的义,不光是兄弟之义和朋友之义,实际上李景更注重的是道义。
对兄弟和朋友李景是非常看重的,虽然他的朋友不多,兄弟更少,但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到了李景如今的地位,注定他不会有多少朋友,也不会有几个兄弟。
除了年轻时打天下时认识的人当中有李景的朋友和兄弟,随着李景的权力越来越大,这时结识的人基本上很难成为李景的朋友,更难成为李景的兄弟。
因为对朋友可以直言不讳,对兄弟可以开诚布公,可是对后来认识的人李景敢么?除非他脑子进水了,才会把那些人当成朋友,当成兄弟。
李景坐的这个位置不知有多少人觊觎,不知有多少人巴不得他倒台。什么人都当成朋友一样看待,李景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么?
因此,除了仅有的那几个人李景跟他们讲朋友之义,兄弟之情,对别人,李景只跟他们讲道义。
什么是道义?道义就是道德和正义。严格的说,道义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法律准则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超出这些准则和规范,李景便会翻脸无情,没什么情义可讲。应该说,李景对忠孝仁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也是他颁布了一些与传承近千年的儒家思想冲突的政令的原因所在。--50581+dsuaahhh+25409704-->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