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近半。
天昏似夜,暴雨疾疾。
灯火通明宛如白昼般的宫城太极殿内。
待将许奕遣使所呈漠北捷报奏章诵毕。
司礼监随堂太监之一的曹耀庭当即轻轻合拢手中所持捷报奏章。
随即双手将其高高举过头顶,俯身迈步不徐不疾地朝着上首御案行去。
原本因道道哗然声绵绵不绝地响起而稍显嘈杂的太极殿亦随之渐渐走向寂静。
当司礼监随堂太监之一的曹耀庭手捧着漠北捷报奏章俯身缓缓行至上首御案五步外时。
原本近乎无处不充斥着道道哗然声的太极殿再度陷入一种落针可闻般的浓浓死寂之中。
“启禀陛下。”
“燕王殿下所呈漠北捷报奏章已诵毕。”
司礼监随堂太监之一的曹耀庭止步于上首御案五步外。
随即手捧着漠北捷报奏章面朝正德帝深深躬身复命道。
“且归位。”
正德帝闻言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不徐不疾地开口说道。
“奴婢遵旨。”
司礼监随堂太监之一的曹耀庭闻言当即再度面朝正德帝深深躬身行之一礼。
随即缓缓起身手捧着捷报奏章不徐不疾地迈步重归原位。
待司礼监随堂太监之一的曹耀庭再度复归原位垂首而立后。
满是威仪地端坐于上首龙椅之上的正德帝目光略显漠然地缓缓扫过下方满堂文武朝臣。
“众爱卿如何看燕王于捷报奏章中所提及的以匈制匈之策?”
正德帝目光略显漠然地缓缓环顾满堂文武朝臣一周后随即不徐不疾地开口问道。
其话音方落。
一道身着绯红色朝服的身影当即手持笏板自文官队列中大步而出。
随即不徐不疾地迈步行至上首御案五步外俯身面朝正德帝拱手行之一礼。
“启禀陛下。”
“以臣之拙见。”
“蛮夷岂可信矣?”
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董平贵行礼过后缓缓直起身来。
随即满脸正色不徐不疾地朗声而道。
“董郎中此言未免太过于武断。”
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董平贵话音方落。
文官队列中顷刻间便传出一道不同之声。
与此同时。
一道身着绯红色朝服的身影紧随其后手持笏板自文官队列中大步而出。
“启禀陛下。”
“以臣之拙见。”
“特殊时期当行特殊之举。”
“现如今正值我朝内忧外患之际。”
“若燕王殿下能将部分匈奴降兵收为己用。”
“这无疑将极大地弥补我朝于漠北草原兵力不足之缺。”
“且匈奴人逐水草而居,自幼便习得一身弓马骑射的本领。”
“若是能够真真正正地为我朝所用,则我朝无异于如虎添翼。”
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楚文善手持笏板自文官队列中大步而出。
随即不徐不疾地迈步行至上首御案五步外俯身面朝正德帝拱手行礼道。
“楚郎中所言方才是真正的武断之言!”
“匈奴人狼子野心屡屡叩关扰我边民!”
“此等狼子野心之辈岂能信?岂可用!”
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董平贵闻言当即朗声反驳道。
“董郎中此言着实是太过于武断。”
“匈奴人狼子野心屡屡叩关扰我边民是不假。”
“但据我所知匈奴人之所以屡屡叩关扰我边民。”
“大多皆是因草原冬季贫瘠亦或者草原蒙受天灾。”
“匈奴人受限于衣食短缺等种种原由从而频频南下劫掠。”
“若是我朝能够给予其充足的衣食等生活必需品。”
“届时何愁匈奴降兵不能真真正正地为我朝所用?”
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楚文善闻言当即不徐不疾地朗声而道。
“荒谬之言!”
“荒谬之言!”
“楚郎中所言实属荒谬之言!”
“现如今我朝境内天灾频起!”
“且又有刁民聚众叛乱不止!”
“国库所储之粮用来赈灾平叛尚且不够!”
“又何来的衣食去给予那群狼子野心的匈奴人?!”
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董平贵闻言当即毫不客气地大声反驳道。
“董郎中此言差矣。”
“漠北草原之上有的是牛羊等牲畜。”
“只需驱使匈奴降兵不断地劫掠匈奴部落便可源源不断地获得牛羊等牲畜。”
“有这些劫掠而来的牛羊等牲畜在,又何须我朝不远千里地为其运送衣食?”
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楚文善闻言不置可否地摇了摇头,随即不徐不疾地再度朗声而道。
此言一出。
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董平贵瞬间涨红了脸庞。
其虽有心想要再度反驳楚文善所言,但奈何一时之间着实无从反驳。
眼见兵部武选清吏司、职方清吏司郎中所辩之事已然彻底分出胜负。
满是威仪地端坐于上首龙椅之上的正德帝微不可察地望了一眼立身于不远处的詹竹。
怀捧净鞭始终立身于正德帝不远处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詹竹见状当即伸手紧握怀中净鞭。
随即高高扬起手中净鞭不徐不疾地朝着地面之上挥去。
‘啪!’
伴随着一道清脆且略有些许尖锐刺耳的净鞭声突兀地响彻于太极殿内。
立身于上首御案五步外的兵部两位郎中当即面朝正德帝再度深深俯身拱手行之一礼。
随即缓缓直起身来微微俯身垂首立身于上首御案五步外静待正德帝圣言。
“燕王于捷报奏章中所言以匈驱匈之策,众爱卿可还有他见?”
待净鞭声彻底消散于太极殿内后正德帝再度缓缓扫视一周满堂文武朝臣。
随即略作定神不徐不疾地再度开口问道。
正德帝话音方落。
顷刻间便又有数名身着绯红色朝服的身影手持笏板自文官队列中大步而出。
“启禀陛下。”
“臣有不同之见。”
“启禀陛下。”
“臣亦有不同之见。”
“启禀陛下。”
“臣亦有不同之见。”
数道身着绯红色朝服的身影手持笏板不徐不疾地行至上首御案五步外。
随即面朝满是威仪地端坐于上首龙椅之上的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礼道。
与此同时。
文官队列中。
身着一身淡紫色朝服手持白玉笏板微微垂首而立的工部右侍郎陈忠泽。
闻言后不由得微微抬头望了一眼立身于上首御案五步外的数道身着绯红色朝服的身影。
‘此番以匈驱匈策论之争。’
‘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国本之争。’
陈忠泽目光微不可察地自太子许雍、晋王许镇以及内阁六位大学士身上一闪而过。
随即若有所思地再度微微垂首,心中不由得暗暗思付道。
此后近一个时辰的漫长时间里。
因许奕于捷报奏章中所提及的以匈驱匈之策一事。
前后共计十余位身着绯红色朝服的朝臣先后出列奏对。
原本神霄绛阙般的太极殿一时间里竟宛如市井般嘈杂。
就是十余位身着绯红色朝服的朝臣因许奕于捷报奏章中所提以匈驱匈之策。
从而互相争执的无不面红耳赤,但却难以真真正正地分出最终胜负之际。
武英殿大学士敬永贤、东阁大学士庞启帆、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上官鹿。
文华殿大学士姜志宏、华盖殿大学士温复、内阁次辅谨身殿大学士姚延津。
内阁六位大学士亦是不由得相继出列奏对。
于文华殿大学士姜志宏、华盖殿大学士温复、内阁次辅谨身殿大学士姚延津等人而言。
大周祖训藩王麾下至多设三个护卫营,每个护卫营兵力约在三千至七千人不等。
而这便意味着天下未曾彻底大乱前纵使许奕身为三珠亲王至多亦只能拥兵两万一千人。
如果此番能够说服朝廷同意许奕于捷报奏章中所提及的以匈驱匈之策。
那么便意味着许奕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尽可能多地收服匈奴降兵为其所用。
从而借助此举打破大周祖训对藩王的限制。
进而进一步加强自身底蕴以及壮大自身实力。
届时无论正德帝是否有意废黜储君另立新储。
许奕皆可凭借手中所拥有的庞大兵马数量真真正正地立足于不败之地。
而姚延津、姜志宏、温复等一众旗帜鲜明地簇拥许奕的一众文武朝臣。
则亦可仰仗着许奕手中所拥有的庞大兵马数量令太子许雍投鼠忌器不敢轻易下死手。
从而为自身以及自身身后的家族力量寻求更多能够腾转挪移的空间等。
简而言之。
姚延津、姜志宏、温复等一众旗帜鲜明地簇拥许奕的一众文武朝臣能够觉察此事利弊。
上官鹿、敬永贤、庞启帆等一众旗帜鲜明地簇拥许雍的一众文武朝臣又岂会察觉不到此事利弊?
也正因此。
当武英殿大学士敬永贤、东阁大学士庞启帆、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上官鹿。
以及文华殿大学士姜志宏、华盖殿大学士温复、内阁次辅谨身殿大学士姚延津。
内阁六位大学士因许奕于捷报奏章中所提及的以匈驱匈之策而相继出列奏对时。
本就因十余位身着绯红色朝服的官吏争执不休而近乎无处不充斥着嘈杂之声的太极殿。
一时间不由得更为嘈杂起来,恍惚间当真如同满是人间烟火气息的市井之地般。
到最后甚至于就连六部中的户部尚书田易初、吏部尚书王贤林、刑部尚书王成林。
以及太子许雍、晋王许镇、十三王爷、济阴郡王等人亦是不由得纷纷相继出列奏对。
这场因许奕于捷报奏章中所提及的以匈驱匈之策所引发的朝堂之争、国本之争。
足足持续了近一个时辰之久。
亦未能真真正正地分出胜负。
近一个时辰后。
眼见满堂文武朝臣着实争论不出个最终结果来。
满是威仪地端坐于上首龙椅之上的正德帝微不可察地望了一眼始终立身于不远处的詹竹。
怀捧净鞭始终立身于正德帝不远处的司礼监掌印太监詹竹见状当即伸手紧握怀中净鞭。
随即高高扬起手中净鞭不徐不疾地朝着地面之上挥去。
‘啪!’
伴随着一道清脆且略有些许尖锐刺耳的净鞭声突兀地响彻于太极殿内。
原本近乎无处不充斥着道道激烈争执声的太极殿不由得因此安静些许。
‘啪!’
眼见太极殿内仍充斥着大量激烈争执之声。
司礼监掌印太监詹竹不由得再度高高扬起手中净鞭。
随即不徐不疾地朝着地面之上挥去。
伴随着又一道清脆且略有些许尖锐刺耳的净鞭声再度响彻于太极殿内。
原本仍充斥着大量激烈争执之声的太极殿不由得再度走向以往那般宁静。
待太极殿内再度恢复至以往那种落针可闻似的浓浓死寂般的寂静之中后。
满是威仪地端坐于上首龙椅之上的正德帝不由得再度缓缓扫视一周满堂文武朝臣。
“燕王于捷报奏章中所提及的以匈驱匈之策。”
“虽存有种种弊端,但总体而言却利大于弊。”
“现如今正值我朝内忧外患之际。”
“正如兵部楚爱卿先前所言那般。”
“特殊时期当行特殊之举。”
“故而。”
“以匈驱匈之策无需再议。”
正德帝略作定神,随即不徐不疾地开口说道。
此言一出。
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上官鹿、武英殿大学士敬永贤、东阁大学士庞启帆等人以及太子许雍。
其面色无不瞬间微微一变。
而内阁次辅谨身殿大学士姚延津、文华殿大学士姜志宏、华盖殿大学士温复等人以及晋王许镇。
闻听此言后心中则无不大松一口气。
“文渊阁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何在?”
就在满堂文武朝臣无不面色各异之际。
满是威仪地端坐于上首龙椅之上的正德帝不徐不疾地开口唤道。
“臣在。”
“臣在。”
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上官鹿、内阁次辅谨身殿大学士姚延津闻言当即深深俯身拱手行礼道。
“着汝二人散朝后即刻草拟一份旨意送至紫宸殿。”
“朝廷特允燕王代朝廷收降匈奴降兵为朝廷所用。”
“但所收降匈奴降兵数量至多不可超过两万之数。”
正德帝略作定神,随即不徐不疾地开口说道。
“臣遵旨。”
“臣遵旨。”
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上官鹿、内阁次辅谨身殿大学士姚延津闻言当即俯身拱手领旨道。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