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渐变

  御书房中,周钧一边批阅奏疏,一边如往常一般,与太子周逍就今日朝堂的见闻,进行交谈。

  周逍向周钧问道:“父皇,吐蕃人真的会对桑赤若动手吗?”

  周钧:“桑赤若在吐蕃能够执政至今,靠的是平衡权术……拥护吐蕃祖赞的旧贵族,还有从平民、山蛮、奴隶之中提拔的新贵族,两方势力对峙,这才给了桑赤若生存的空间。”

  “但是,经历了这次因羊毛而起的大饥荒,桑赤若的威信在吐蕃中会大打折扣,旧贵族和新贵族都会不满意他的表现。朕今日接见吐蕃使节,不过是给了吐蕃人一个理由,让他们去清算桑赤若罢了。”

  说到这里,周钧看向周逍问道:“你跟在朕的身边听政,日子也不短了,对于桑赤若这般人,有何评论?”

  周逍小心看了周钧一眼,答道:“桑赤若虽然狡诈若狐,但遇上父皇这般的贤主,注定是落败的下场。”

  周钧皱起眉头,向周逍说道:“朕要听的不是这些阿谀奉承之词……桑赤若虽是敌酋,但亦是雄主。他身为罪户之后,能够在吐蕃挣来如今的地位,而且经历了数次大败,还将整个吐蕃国维持到如今的模样,已经实属不易。这样的人,即便是对手,也是可圈可点的。”

  停顿片刻,周钧说道:“桑赤若虽然足智多谋,挑拨吐蕃两派互斗,从而借此攫取权力。但是他生来多疑,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对自己的能力过分信任,最后面对国内大乱,无力回天。在这件事上,朕想告诉你的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他无法照顾到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把握手中的权力固然重要,但是有条件的分权,才是国家长久稳定的前提。”

  周逍懵懵懂懂,支吾了好一会儿,明显是没有听出周钧话中的深意。

  见儿子并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周钧叹了一声。

  周逍见周钧面露失望,心中焦急,连忙躬身说道:“父皇,儿臣回去之后,必定多多研习。他日假如有机会,儿臣愿意亲自前往吐蕃,扬李唐之威名!”

  听见周逍口中的『李唐』二字,周钧沉默良久,最后摆了摆手,示意前者退下。

  吐蕃内乱之后,周钧将后续的应对,全权交由了枢密院去处置。

  当下,对于他而言,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去推进科举制度的再次改革。

  封建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创,延续至今,虽然能够为国家选出人才,但却存在众多弊端。

  比如,考题过于注重文化知识和文学素养,却忽略了实用性和专业性;科举只针对九品以上的官员,而不入流的文吏,却需要通过流外铨来进行评定;考生的评定和录用,主观选择性太强,中间容易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等等。

  为了改掉这些弊端,周钧找来礼部尚书杜甫、文部侍郎卢纶,还有一众文院里的翰林,共同聚在议政堂中,开始规划科举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新科举相比过去,最大的变革是科目内容的变更。

  以往,例如进士科、秀才科、明经科等等科目,所出的考题大多是典册中的一段话,再要求根据这段话,完成一篇赋文,或者是一篇正论。

  在周钧看来,这样的考题,虽然能够挑选出一群文学素养过人、心思敏捷的官员,但是在实用性方向,那些被录取的官员,很多都无法完成相应的岗位职责。

  于是,周钧首先将进士科、秀才科等等考试科目废除,将其变更成为紧跟朝廷部门职能的相应科目。

  比如,户部科目,专门考评考生在土地、人民、钱谷、贡赋、仓储等等,与钱粮度支相关的知识。

  工部科目,专门考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等知识。

  原本科举科目,包括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六个主科,而副科则有俊士、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加在一起大约有二十多科。

  而科目改革过后,朝廷的三省八部、九寺五监、三院分台,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能要求,分为了包括户、工、礼、文、市、农、宫、杂等等十二个考试科目。

  从数目上来看,新科举的考科数目大大减少了;但是从侧重性来看,新科举的十二个科目,每一个科目的职能比重,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第二,新科举的录取方式,出现了改变。

  旧科举录取考生,都是先让考生完成试题,接着主考官进行评分,最后排出名次,交到朝廷中去,再进行官位的分配。

  但是,新科举却推翻了这一流程。

  朝廷在新科开始之前,会采用告示的方式,向天下告知,今年各个朝廷部门打算录用多少人,又有那些岗位是空余的。

  而且,这份岗位名单中,不仅有入品的官员,同样也有不入流的文吏。

  换言之,官员和文吏的考试,将会同时在一个考场进行。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今年朝廷岗位的多少,自行选择报考的科目,并开始备考。

  科举笔试一旦通过,朝廷会组织官员,进行相应的面试。

  面试完全采用流外铨的方式,场地设置在吏部选院之中,考生和考官之间悬挂白帘,彼此之间只做答问,不说其它。

  这种方式,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考官不会以貌取人,彻底杜绝了长相不佳之人、无缘上进的官场陋习。

  笔试和面试分别结束之后,考官会根据两份成绩,归总出一份最终的排名。

  这份排名会呈至议政堂,由皇帝带着一众大臣亲自审核,再按照排名先后,一一对应,封授朝廷之前的岗位空缺。

  第三个变更之处,则是录取官员的官阶和岗位。

  大唐历年来的科举三甲,官职起点基本都是从六品,而且一旦入职之后,大多都是京官,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往往会在翰林院等场所,慢慢消磨时日。

  周钧将新科举的录取最高官职,压制在从七品以下,而且规定无论官吏,录取之后,都要去地方州县职事,只有在地方工作上几年,拥有了一定的基层经验,才可以回京畿述职。

  这样规定的好处,可以让一个通过科举的考生,将书本上的知识,逐渐转变为工作上的实践,同时也可以检验出一个人,是否只会纸上谈兵。

  综合上面三处改变,周钧所推行的新科举,从新元十三年开始筹谋,中间经历了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最终在新元十五年,正式取代了原本的旧科举制度,成为国家挑选人才的新国策。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唐奴牙郎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