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风暴再起

  “徐阶要取死,就由他。”

  魏广德淡淡开口。

  “嗯?”

  陈以勤听到魏广德这么说,有些惊讶的看着他,似乎在询问此话怎讲。

  “高肃卿被逼下野,谁不知道是他徐首辅在背后操纵此事,现在逼走高肃卿又对郭质夫出手,陛下那里会怎么想?”

  魏广德嘴角一扬,脸上浮现出一抹冷笑,“咱们这位陛下,性子软是真的,可知道谁对他好。

  徐首辅搞高肃卿还可以说是高肃卿主动惹出的祸事,这位郭质夫可没有主动招惹过他,他这样斩尽杀绝,陛下心里会没有点想法?”

  “有理,我尽是忘了这一茬。”

  陈以勤闻言就是点头,又不无懊恼的说道:“之前眼光局限在阁里,倒是忘记当今了。”

  “是啊,现在,又有多少人心里还有当今,哼”

  殷士谵也不瞒的低声道。

  搞倒高拱,徐阶眼下声望在朝野上如日中天,毕竟那可是陪着皇帝十年的臣子,说搞下去就搞下去,百官现在对徐阶是又敬又畏。

  这样的人,若是王朝末世,倒是有机会存在,甚至搞出一番大事儿来,可现在大明朝的江山稳如泰山,怎么可能容许有这样的官员存在。

  再好说话的皇帝,也绝对不会容忍有一位可以挑战自己权利的首辅大臣,可以说徐阶现在已经在隆庆皇帝心里挂上号了。

  只要他不离开朝堂,皇帝成天就会考虑该怎么削弱他的权势,弱化他的影响。

  “郭质夫可不像高肃卿,到处得罪人,他做官人缘一向很好,要是真被徐阶指使人给弄下去,怕是舆论风向又要变了。”

  魏广德只是笑笑说道。

  “为何?”

  殷士谵不解问道。

  “朝堂百官那会儿攻击他,是因为他站在高拱一边,他们其实针对的是高拱,而不是郭质夫,要是真把他逼走,显得徐首辅也没什么容人之量了,和高肃卿又有何区别?”

  魏广德答道。

  “是极是极。”

  殷士谵点点头,乐和和的说道。

  “善贷,你那边刀子还是早点递上去,让陛下出出这口气,顺便打压下徐阶的气焰。”

  随即,殷士谵又接着说道。

  “对了,今日内阁还有件事儿,我也给你们说说,免得万一有同僚问起来你们还不知道。”

  魏广德还没接话,陈以勤忽然又开口说道。

  “何事?”

  魏广德好奇问道,殷士谵也是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

  “今日阁议本来是说开海的事儿,不过到最后,户部葛尚书又拿出一份他的奏疏交到内阁,请求暂停‘一条鞭法’的实施,结果和张叔大发生了激烈争执。”

  后世,对张居正的贡献,其实主要是集中在他担任内阁首辅的十余年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不过魏广德有印象的就是推行“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得罪了很多官僚,所以最后张家没落个好。

  所以之前,魏广德入仕后就发觉大明在一些地方实行“一条鞭法”税赋征收时还很惊讶,具体了解后才知道“推行”才是“一条鞭法”的重点。

  “一条鞭法”其实本质就是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

  嘉靖九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关于“编审徭役”的奏疏,提出革除赋役弊病的方案:“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

  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

  嘉靖十年,御史傅汉臣把这种“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的方法称为“一条编法”,也即后来的“一条鞭法”。

  实行较早的首推赋役繁重的南直隶和浙江省,其次为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但这时也只限于某些府、州、县,并未普遍实行。

  由于赋役改革触及官绅地主的经济利益,阻力较大,在开始时期进展较慢。

  朝廷其实一直在鼓励地方上采用“一条鞭法”收取赋役,毕竟实施后税赋增加很是明显,且百姓负担会显著减少。

  一增一减之间,其实就是官绅地主的利益受损,他们要缴纳比过去更多的税银。

  其实只要仔细看推行下去的地方就会发现,大多集中在南方,大明的北方各省推行此法非常少,其中缘由自然是官绅地主势力太过强大,地方官员很难顺利实施下去。

  “在内阁,葛尚书就列举北直隶、山东等地的实际情况,土旷民贫,流移日众,而有司变法乱常,起科太重,征派不匀。

  新法不论户之等则,只论田之多寡,致使百姓放弃田土,以避差役,黄河以南,太行山东西,土地贫瘠正赋已无力交纳,岂能再加以重役。”

  陈以勤只是皱着眉述说今日之事,却没有表露出自己的立场。

  其实这也不意外,作为内阁阁臣,他的表态事关重大,不会轻易显露。

  “山东确实有数府实行‘一条鞭法’,也确实闹出一些民乱,不过地方上处置得当,已经没多大事儿了。”

  殷士谵是山东人,和家人书信往来自然也知道一些消息。

  “葛尚书的意思是要恢复国朝初期的制度?”

  魏广德开口问道。

  陈以勤点点头,“葛尚书言,国初征纳钱粮,户部开定仓库名目和石数价值,小民照仓上纳,完欠之数然,其法甚便。

  近年定为一条鞭法,不论仓口,不开石数,只开每亩该银若干,致使吏书因缘为奸,增减洒派,弊端百出。

  应命查复旧规,其一条鞭等法悉为停罢,以使税额均而征派便。”

  “江西大多实现此法,并无太多弊端。”

  魏广德只是淡淡开口,殷士谵家里什么情况魏广德不太清楚,说到山东,自然殷士谵比较有发言权。

  要是直言反对葛守礼之言,魏广德也不知道会不会因此得罪殷士谵。

  不过魏广德心里清楚,“一条鞭法”虽然最终没能在大明朝实施下去,可是在之后的王朝,最终还是被强力做下去了,这也说明此法当不坏。

  存在即合理,既然连续两朝都推行,那说明必然有过人之处。

  “现在江西还是在用‘一条鞭法’?”

  殷士谵反问道,魏广德一时语结。

  说起“一条鞭法”,大明朝堂从皇帝到百官上对此法极为推崇,因为明初制定的赋役制度极为复杂,把赋和役分开征收,极易导致地方豪强以此欺瞒百姓,导致摊牌不均。

  而且,“一条鞭法”也符合朱元璋立法之意:律法要修改的简洁明了,能让百姓一看就懂,避免让有些贪官钻了法律的空子借此欺骗百姓。

  但是到了地方,因为南橘北枳的原因,确实也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

  “一条鞭法”起于江南,所以在江南地区实施范围较大,不过也因为地方官员变化,执行也是断断续续,因为朝廷虽然倡导但并未强硬要求执行。

  所以殷士谵问魏广德江西现状,魏广德还真就答不上来。

  关于“一条鞭法”,魏广德也思考过,不过其中很多难题他觉得无解,所以并没有明确的立场,选择支持或者反对。

  主要是此法虽然简化了税收种类,但是本质上并不会减轻百姓受到苛捐杂税的影响,只不过因为把大部分税收摊到土地里,百姓无地或者地少,所以会少交点税银。

  但是别忘了,被百姓诟病的苛捐杂税也是要并在“一条鞭法”里征收的,税收混在一起,更容易地方官员往里面添加私货。

  而且,知道清朝雍正皇帝的土地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就是“火耗”,这东西差点动摇王朝根基。

  而火耗问题,实际上现在大明朝堂上下都还未意识到,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一条鞭法”本就没有全面推广,很多问题其实单靠各地的试行根本就觉察不到。

  火耗是因税法规定纳银,而银两熔铸过程就产生了所谓“火耗”。

  熔铸碎银的实际火耗为平均每两一至二分,即百分之一二,但实际征收的火耗往往高得多,每两达二至三钱,有时甚至更多。

  由此火耗成为地方聚敛的一个巧妙的手段,也成为纳税人沉重的负担。

  至于还有地方官商勾结搞出来的“银贵谷贱”等剥削、压榨百姓的法子,那就更是奇多。

  魏广德至今还记得以前语文课上的一篇课文,说的就是江南百姓在粮食丰收后,用木船载着大米前往市镇销售,算着按往年的粮价在缴税和交纳地租后还能剩多少。

  还在幻想添置什么东西的时候消息传来,粮价因为丰收大跌,最后一算账,交完税和地租手上也剩不了几个钱,似乎和往年并无太大差异。

  这些,魏广德都极有印象。

  只能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很难说好和坏,对与错。

  至于魏广德并不像张居正那么热衷于研究此法,主要就是因此。

  大明白银不多,这开海的旨意都没下发,大明帝国还远未成为白银帝国,要是推广“一条鞭法”,白银价格还不知道暴涨到何等程度,百姓怕是更加困苦不堪,难道要收大量铜钱,再把这些铜钱运往京师?

  怕是到时地方上经济就死了,老百姓手里,最多的其实还是铜钱。

  以现在的银价,一两银子换好钱九百到一千,而劣钱则要一千二甚至更多。

  地方全部按照白银征收的话,银价怕是涨一半都是轻的,而这部分损失只会被地方官员扣到老百姓头上。

  由此,全国各地不定时搞两年“一条鞭法”其实也不错,至少在那段时间可以减轻些百姓负担,这样地方上也能安稳两年。

  这是魏广德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所以他并不打算站队,哪边都不站。

  果然,第二日一早,吏部衙门里消息就传开了,不仅是阁议开海的条陈,还有户部尚书葛守礼关于停罢“一条鞭法”的奏疏。

  另外,魏广德也印证了消息,确实有人在私下串联,似有把矛头指向郭朴之意。

  魏广德其实并未上心此事,因为他认为徐阶不会如此短视,看不到驱逐郭朴的后果,即便一时不察,很快也会有人提醒才对。

  他只是让芦布盯着内阁那边的消息,隆庆皇帝什么时候批红,下发开海旨意。

  终于,下午的时候,芦布进了值房,低声把刚打听到的消息告诉了他,接近中午的时候,司礼监已经把皇帝批红,用印后的条陈送回内阁,由此内阁可以草拟旨意。

  开海。

  虽然下旨意和真正的开海相距甚远,但至少有了一个好的起步。

  开海旨意是代表朝廷认可这件事儿,接下来内阁和福建地方官府还要就开海的具体细节进行商议,规划细则,完成后才会正式实施。

  魏广德估计,做完这些,到商港建立,至少还要小半年时间。

  或许,隆庆元年年底,第一条商船可以出海,官府也能收到第一笔税银。

  就在魏广德研究科道言官的名录,寻找给隆庆皇帝留下印象的徐党御史的时候,一场针对郭朴的弹劾风暴也终于是刮了起来。

  魏广德也是没有想到,不过两日时间,刚刚消停下来的乾清宫就再一次被弹劾奏疏淹没了。

  吏部值房里,魏广德放下手里的御史名单,看着芦布抄来的纸条,那是御史弹劾郭朴的奏疏,还有隆庆皇帝的批复。

  和之前高拱那时一样,对于这些弹劾郭朴的奏疏,隆庆皇帝都一一驳回,对其中危言耸听者进行训斥。

  不过语气还是偏软,似乎并没有从高拱一事中吸取教训,用更加强硬的态度回复或者留中。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隆万盛世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