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深情的歌声

  余雁身着一身华丽的淡蓝色的素装裙子。—.{2}{3}{w}{x}].

  显得非常的淡雅清新。

  而且不经意间,还透着一丝淡淡的舒雅之气。

  手执着话筒。

  她今天演唱的是一首节奏舒缓的情歌,虽然说节奏是舒缓的,但是现场的气氛却是非常的高涨。

  因为她的歌声非常的清越、柔和,而且在演唱的时候,赋予了十分真切的情绪和诚意,简而言之就是非常的深情。

  那淡雅的歌声,优柔的情谊,仿佛是让人的心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雾气。

  各种的思念,或者情愫,都是被她清扬深情的歌声,给唤醒了。

  有些人,甚至是因为太过感动,眼眶中,潸然地躺下了几行的泪水。

  ……

  魏延谋反一案大家也是相当地熟悉,因为《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说马岱杀魏延的时候,杨仪出城说,你敢喊三声“谁敢杀我”吗?魏延说我怎么不敢呢,谁敢杀我!马岱后来说我敢杀你,啪。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这是一个冤案。这个冤案不但冤枉了魏延,也冤枉了诸葛亮。这话怎讲?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是怎么记载的。这个事儿历史上有两种记载,两个版本。我们先讲《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三国志魏延传》说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病故于北伐军中,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秘密的榻前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杨仪,当时是丞相长史。就是丞相府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有姜维,有费祎,这样一些人。诸葛亮说,我死了以后这个仗就不能打了,咱们撤回去,撤退的时候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下面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自己开拔。做了这个安排以后诸葛亮就病故了。然后他们这几个人一琢磨呢。就让费祎去找魏延,传达丞相的命令。果然,魏延一听就跳起来了:什么,让我断后。不对吧?“丞相虽亡。吾自见在”。丞相是去世了。我魏延还活着啊,我魏延还可以带领部队继续北伐嘛,为什么要撤退啊?为什么因为一个人死了以后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误了?“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耶?”魏延说。再说了,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我魏延给他杨仪断后,杨仪算老几?不干。然后跟费祎说,不管,我们这儿继续部署北伐,继续打曹贼。做了一番部署,写好了以后,魏延跟费祎说,来来来,签个字。费祎说:魏将军,这个杨仪是个书呆子,他哪会打仗呢!这么着吧,我回去给杨仪做做工作,让杨仪听将军的,好不好?魏延说好好好,你走走走。这个费祎出了魏延的大营之门,跳上马,掉头就跑。魏延一想,不该放走这个费祎啊,来不及了。然后赶快派探子去打探一下他们怎么动作,一打探,说杨仪就准备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不管魏延,自己带着部队就往成都撤了。魏延怒火万丈,好,你撤我也撤,我先撤,于是魏延抢在杨仪的前面往南撤。而且还干了一件什么事呢?走一路烧一路,把桥啊路啊都给毁了,一路就这么跑跑跑,跑到了南谷口。这个杨仪一看,魏延先走了,而且把桥也烧了。杨仪带着部队也往回撤,然后赶快砍山上的树,再搭桥。这个情况已经很糟糕了对不对,更糟糕的是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谋反。魏延说杨仪反了,杨仪说魏延反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就是两个人的告状信前前后后前前后后都送到了刘禅的御前。这刘禅一看他不明白,刘禅怎么明白得了,就把这个董允、蒋琬这些人找来,说各位**卿看看,这个魏延告杨仪谋反,杨仪告魏延谋反,他俩到底谁反了?董允和蒋琬这些人说:陛下,臣等敢担保,这个杨仪他是不会谋反的;这个魏延谋不谋反,不好说。那就是魏延反嘛,对不对。于是,刘禅命令蒋琬带宿卫营,就是禁卫军,北上去拦截魏延。杨仪也带着部队南下,去追击魏延,就把魏延堵在了南谷口。这个时候,何平——何平就是王平,因为他妈妈家姓何,他原来跟着外婆长大的,他也姓何,所以也叫何平,《三国演义》说是何平,实际上就是王平。——王平冲上前去说,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就这样。魏延的部队一听,原来我们错了,一哄而散,魏延只好带着几个亲信又往南逃,逃到汉中,被马岱所杀。马岱杀了魏延以后,把魏延的首级送到了杨仪的跟前,杨仪把魏延的脑袋扔到地上,用脚去踩,王八蛋,我看你还干坏事,我看你还干坏事!然后夷延三族,就是灭了魏延家族三族。这就是《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事情经过。

  魏延是否谋反?此案我的看法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合逻辑。为什么说事出有因呢?有三点理由。第一,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既然诸葛丞相下令你魏延断后,你就该服从,你为什么不服从?可疑吧。第二,你不听指挥,擅自行动,挥师南下,你要干什么?你是撤回成都呢,你还是想回去颠覆蜀汉呢?讲不清楚。第三,如果你只是不服从杨仪,你不愿意替他断后,你抢先撤回成都,你为什么把杨仪的后路断掉?你为什么要所过把所有的栈道、所有的桥梁都毁掉?让人觉得就是你是要回成都造反,又不准杨仪他们带兵来救驾嘛。而且杨仪是个书呆子,大家都认为这个不可能造反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能造反的肯定是军人嘛。在弄不清情况之下,为了保卫皇上,为了保卫政权,只好先假定你魏延造反嘛。所以叫做事出有因。为什么说它不合逻辑呢?我们知道以魏延当时的能力、实力,不足以自立山头称王称帝,他要造反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投降曹魏。如果他要投降曹魏的话,他应该就近投降,因为他在前线啊,对不对。诸葛亮的命令说魏延断后,魏延就可以说,好,我断后,你们走吧。走吧走吧。我断后,然后我投降,那不是方便吗。你现在居然,他为什么要往南走呢?而且他被王平截拦以后。他还可以只身投奔曹魏啊。虽然他没有人马了他也是一员战将。他为什么继续往南跑呢?这不合逻辑。所以陈寿就做了一个结论,陈寿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就是我推测。陈寿也是推测,我推测魏延的本意他之所以不往北走去投降曹魏,要往南走,他是什么意思呢?他只是想杀杨仪。他为什么要杀杨义呢?陈寿推测是以魏延当时的地位、威望、功绩等等,如果杀了杨仪以后,接诸葛亮班的就该是自己。如果自己能够接了诸葛亮的班,他就可以继续北伐了。所以陈寿说:“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就是魏延本意就是这个,他不是谋反。那么根据这个判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来,魏延一案不是谋反案,是内讧,是窝里斗,是魏延和杨仪的内部矛盾。因此我们就又要提出一个问题来,这个魏延和杨仪他们又哪来的深仇大恨呢?

  历史学家的看法,多半倾向于是杨仪的责任,理由有四点。第一点叫做杨仪“以私愤杀大将,罪浮于延”,就是杨仪出于个人的恩怨,杀了这样一员大将,他的罪比魏延的罪还大。第二点,魏延功不可没,“夷其三族,亦太甚矣”。就是魏延毕竟是一个对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这样一个大将,有大功,无大错,蒙大冤,遭大诬,诸灭三族这个事情太过分了。魏延当然有错误,你不服从命令抢先南下,你还把杨仪的后路断掉了,这都是魏延的问题;但是量刑不当,处分重了,处分这么重完全是杨仪的原因。第三点,杀人不过头点地,你杨仪把魏延一家都杀了,你还用脚去踩他的脑袋,这个事情太过分了。第四点他们认为,你杨仪说魏延谋反,你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杨仪撤回成都以后是非常得意的,他认为第一个他把丞相留下来的军队安全地带回来了,他还把一个反贼给杀了,那这应该怎么样一下吧!谁知道没有怎么样,接替诸葛亮职务的是蒋琬。而蒋琬呢,他在官场的资格他是比杨仪低的,杨仪原来的官是比蒋琬大的,蒋琬提拔到他上面去了,而且能力、水平杨仪都觉得蒋琬不如自己。那么蒋琬上去了,杨仪挂起来,弄了个闲职,相当于调研员之类的,反正是给了他一个职务,但是没有任何权力,也没有军队的。所以杨仪牢骚满腹,整天气哼哼的,见了所有人都是没有好脸色,朝廷当中所有人也不敢跟杨仪说话。只有费祎跑去安慰他,这个杨仪就大发牢骚,然后就把这个事情的前前后后絮絮叨叨婆婆妈妈讲了一大堆,讲给费祎听,最后他提出来说:早知道这样的话,我还不如跟着魏延一块儿,造反算了。那么费祎就把这个话如实报告给朝廷,朝廷就把杨仪罢了官。那么杨仪还不安分,他就在流放的地方他又继续发牢骚,诽谤朝廷。结果朝廷下命令,把杨仪抓起来,杨仪自杀了。所以杨仪和魏延窝里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所以很多人倾向于认为,此案由杨仪负责。而且杨仪说的那个话,也证明了魏延不想谋反。因为杨仪说早知如此我还不如跟着魏延,他没说跟着魏延干什么,他说我还不如跟着魏延;那如果魏延是谋反的话,杨仪不是说我后悔不谋反吗,也不会这样说的,这证明魏延确实没有谋反。但是杨仪也有委屈啊,我得给杨仪说两句公道话。杨仪的委屈在哪呢?第一,杨仪和魏延之争是个人恩怨,不是原则问题,不是路线问题。个人恩怨你就不大好说谁是谁非,对吧。第二点,杨仪之所以得罪魏延,无非是不肯让魏延,无非是保持自己一点**性,这又有什么错呢?难道非得所有人都去拍魏延的马屁就对了。都让着魏延就对了?蜀汉就是有这个问题,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让着关羽,好嘛,荆州丢了嘛,你现在又要提倡让着魏延?不能这样。第三点呢,实事求是,平心而论,杨仪和魏延闹矛盾,受欺负的是杨仪。魏延动不动就把刀拔出来在人家脸上晃,杨仪好歹也是个大男人。哭得五花六道像个泪人一样的。你说他心里什么滋味?他最后为什么要那样对待魏延,积怨太深了。最重要的是第四点,杨仪是执行命令,是诸葛亮要他这么做的。是诸葛亮清清楚楚地交待他:“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是诸葛亮交待清楚的,而且预料到魏延是不服从命令的。那么杨仪有什么错呢?杨仪执行诸葛亮的命令,魏延不执行。杨仪不该向朝廷汇报吗?魏延告他谋反,他不该告魏延谋反吗?魏延把他的后路都断掉了,让他回不了家,他不该去追魏延吗?这你不能说杨仪不对啊。那照这么说,不是杨仪不对,那就是魏延不对喽,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反正一打起来总归有一方,这方对了那方就是不对的,喜欢这种思维。我现在就是在纠正这种思维方式,魏延也对。魏延怎么也对呢?魏延说得很清楚,丞相虽然去世了,魏延还在啊,难道魏延就不能带兵继续北伐吗?为什么要因为一个人的死耽误天下人的事呢?这话说得对不对啊,不对吗?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诸葛亮还下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是给魏延的,给魏延的一道密令,让魏延代理自己的职务,“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就是说魏延你代理我的职务,你扶丧回成都。这就麻烦了,谁都听得出来,这样一看责任就追到了诸葛亮的身上。你下两道命令哪,一道命令让杨仪代理你的职务,不要管魏延;一道命令你下给魏延,要魏延代你的职务,不要管杨仪,你什么意思啊?不就是你存心要让他们两个打起来吗?所以就有历史学家说,魏延的冤案是诸葛亮一手策划;不但一手策划魏延的冤案,还一手策划杨仪的悲剧,对不对?因为你死的时候又秘密上书给朝廷说蒋琬接替自己的职务,把杨仪给晾了。所以有历史学家问,以你诸葛亮的崇高威望,你生前为什么不公开秘密?你为什么不把这些都公布出来?你一公布出来以后不就天下太平了吗?为什么?那么我的看法是,《魏略》的说法不可靠,我们先给诸葛亮把这个污给他洗掉,加在诸葛亮身上这个污先给他洗掉。为什么《魏略》不可靠呢?裴松之已经讲了,他说:“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是敌人那边的传说,这是靠不住的。而且你说要魏延密持丧去是不可能的,因为魏延不在诸葛亮旁边,诸葛亮的遗体是在杨仪那儿的,魏延怎么可以奉诸葛亮的灵柩往南走呢?不可能的。而且这段记录说,魏延到了南谷口以后,杨仪告魏延说魏延准备向北投降曹操,那不可能,他投降曹操往北走,他怎么往南走呢?所以《魏略》这个记载不可靠。也因此说,不能说诸葛亮一手策划了这样一个冤案,这是不能成立的。但是,《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可不可靠呢?《魏延传》可是明明白白记载了这样一条诸葛亮的遗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那这个命令也有问题啊,是告诉杨仪这些人不要管魏延,把魏延扔那儿啊,扔在战场上,让他自己打曹魏去,咱回家。这个命令,为什么会发这样一个命令呢?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说诸葛亮料定魏延必反,此人背后不是有反骨吗,他会看相看出来了。谁说的?《三国演义》。靠得住吗?靠不住,小说家言别当了真。第二种说法呢,那就是张作耀先生的说法,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说,就是要策划魏延的谋反案,要逼反魏延,除掉魏延。第三种说法,是吕思勉先生、陈迩冬先生的说法,是什么呢?是《三国志魏延传》的这个记载根本就不是真相。这两位先生认为当时的真相是什么呢?是诸葛亮得了急病,什么病我们当然不知道,但是根据诸葛亮当时的一些情况来看,他还属准备带兵北伐的,没想到自己要生病的。突然病了,什么都没交待,来不及。结果,杨仪、费祎、姜维啊这几个人一嘀咕说,这魏延肯定不听我们的,我们就怎么怎么着吧。因此是杨仪、姜维、费祎等人假传丞相遗命,是假的。那么这个有没有可能呢?还是有可能的,因为说实在的,这个三国史啊,真是非常难研究。我们前面讲过了,光是马谡一个下场,同一个人陈寿,同一本书《三国志》,三种说法,你说哪个是真的?这种时候,权力交替的时候,新接权的人他完全可以做手脚。而且三国你知道,蜀国是没有史官的,就没有国家档案馆的。那你不能像研究现代史一样,国家档案馆,七十年后解密,你把当时的秘密文件拿来看一下,真相大白了,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假传丞相遗命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们现在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非常困难的选择:赞成《三国演义》的说法说诸葛亮下这道命令是料定魏延要谋反,你这是冤枉了魏延;赞成《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承认诸葛亮下了这道命令,我们又得批判诸葛亮;如果赞成吕思勉先生、陈迩冬先生的说法说《魏延传》的说法不是历史真相,我们要否定陈寿。请大家想想该怎么办呢?难道就没有可以讲得通的、谁也不冤枉的第四种说法吗?关于第四种说法,请看下集——以攻为守。未完待续。。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重生之神级备胎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