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低产时代

  阴谲的夜宴结束,宋军到,刘继元急派使上表契丹,请兵为援,又让都虞候他的干兄弟刘继业为主帅,冯进珂为副帅领军扼团栢谷,他的第二个丈人马峰为枢密使,监其军。北汉军到达洞过河,与李继勋相遇,非是李继勋,仅是李继勋的先锋何继筠,两军相遇,一场惨战,刘继业与马峰被打得落花流水,其手下大将张环与石斌被生擒活捉,两人率着残兵败将逃向太原城。何继筠随后追赶,夺下汾河桥,薄兵太原城下,焚烧太原延夏门。刘继元看杨业干不过宋军,让另一员勇将郭守斌出战,又败,郭守斌还挨了一箭,退入城中。

  李继勋大部队赶上,但停下了。

  此时宋军不弱,在野外都能与契丹铁骑溜一溜,可就是拿这个太原城没办法,说北汉兵强吧,一到野外他们部熊了,但一在太原城,马上变得如同妖魔附体一般,强悍无比。

  李继勋没有奢望攻下太原城,这是配合郭无为行动的,宋军出兵,形成威压,郭无为才能劝说北汉君臣投降。

  而且为了配合郭无为,甚至默许郭无为将候霸荣杀死,培养候霸荣何其不易,王全斌攻打乐平时逼降候霸荣,然后补内殿直,再反复对他洗脑,候霸荣这才答应冒险返回北汉,宋朝还要为他在边境造势。

  但那一夜候霸荣必须死,只有他死了才能证明郭无为在刘继恩一事上是清白的,才能资格游说大家投降。

  候霸荣被杀死了,并且他临死也不想到这个命令是郭无为下达的。郭无为派人迎接刘继元为君。当晚大家脸上表情十分精彩。刘继元谁不知道,一天到晚只知道读佛经。将北汉交给他,北汉还能好得起来吗?

  这就是郭无为的妙计。

  一是私人感情。他与刘继元感情不错,并且刘继元因信佛与郭无为的好朋友,北汉大管家刘继颙又是铁哥们,这是牢固的三角联盟。私交上可以说服刘继元降宋。

  二是刘继元无能,无能的人才能容易控制。

  夜宴结束,郭无为等待宋军到来,准备劝说刘继元了。直到这时,刘继元才露出他真面目,非是一只可爱的山猫。而是一头凶猛的老虎,以前什么读佛经,不知事务,全部他装出来的!

  乱世必用重典,他刚继位,马上将他的几个叔父,也就是刘钧在世的兄弟,刘镐、锴、锜、锡全部斩杀,只有刘铣装疯卖傻逃过一劫。郭太后还伏在刘继恩灵柩大哭呢。刘继元派出他的亲信范超进去,将郭太后缢杀。刘氏子孙只留下刘铣一脉,余者无一存活。做完了这一切,刘继元冷冷地看了郭无为一眼。

  郭无为在这个寒冷的初冬。看着那比冬天还要冰冷的眼神,不由地打了一个哆嗦,这时候他还敢劝降?

  于是太原城出现奇怪的一幕。李继勋不敢攻打太原城,不是不敢。攻不下来,图增伤亡何益。但太原城也不敢派出大军袭击。一城里,一城外,居然相安无事了近一个月。

  夜宴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是赵匡胤北伐,二是赵匡胤更加坚定了先南后北,三是更加忌惮猜疑。看一看郭无为,难道刘钧对郭无为差了吗?他又一次看到惨烈的背叛……

  宋九不知道内幕,只是感到夜宴中有很多古怪不解之处,另外让他奇怪的是杨业怎么轻松地就被何继筠打败。这还是杨无敌吗?尽管何继筠大儿子何孟羔与二儿子何孟荣与宋九关系不错,也是河洲契股里的衙内之一。

  他还是受了杨家将的影响。

  论打,其实宋军中李继勋、党进与何继筠等人个个不比杨业差多少,而两者所带的兵差距太大了。一只老虎带着一群羊能干过一只羊带着的一群老虎,但哪里能干过一只老虎所带的一群老虎?所以涡河之战,杨业被何继筠这只大老虎带着一群小老虎打得无还手之力。

  ……

  天气真正冷下来。

  宋九又将那个水泥作坊推翻,再拨了五万缗钱,第三次重建。若不是琉璃,还不知道有多少人骂他是败家子。而且是宋九自己掏腰包,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只要不谋反,谁能管得着?

  水泥也起了效益。一是可以卖钱,一年能赚好几万缗钱,第二就是仓。

  储仓损耗惊人,又不大好管理查账,那一个储仓里没有老鼠,天知道让老鼠吃掉多少,官吏贪掉多少?更可悲的是泥砂,放在储仓里会受潮,那么必须翻晒,翻晒放在泥场上,必然有泥砂进去,这是避免不了,可有的官吏想贪污,数量又贪得多,于是在军粮里又塞杂泥砂进去,只要不过份,这也不好查。

  有了水泥,大部分问题能得到解决,例如潮湿,下面铺垫一层砂子,用它来防潮,上面浇水泥砂浆。有潮湿,但不会太大,那么减少了翻晒次数。即便晒谷场也浇了水泥面,进仓前将尘土扬去,砂粒在征粮时稍稍注意一下,进仓前也可以筛选一番。那么泥砂从何而来的?这就让小吏找不到借口往里面夹杂泥砂。

  损耗还会有的,即便砌了墙基,铺了水泥,老鼠还有办法从四面八方涌到仓库里,但能进来未必能再翻出窗户逃跑,定期翻晒时将门堵上,这些老鼠没有一个能逃得掉。鸟雀来啄,有人驱逐鸟雀,即便不驱,晒一两天又能吃掉多少?然后是水分,新粮变成陈粮是会有水份减少的,可随后翻晒不是晒去原来的水份,而是空气里增加的潮湿水分,粮食重量不会改变。

  而且新仓是石棉瓦,仓库也变得更大,易于管理,也容易防火。

  仓储归三司度支部管。度支使张纯与判官候陟二人以前一直对储仓束手无策,自从朝廷陆续对储仓改建。先是京城储仓,后是各州县储仓。再加上宋九原先两个学子相助,这时候会计学书籍刊印出来,可没人教,各个小吏暂时还不行,因此宋九的学子还是三司主要得力大将,离不开他们。二人将各仓损耗交给他们计算。

  少的就算了,多的再派人下去查,一查一个准,捉了无数个耗子。要命的他们都是以三等户以上的人家才能充当仓吏。不怕他们贪,捉不到算了,一捉到就有家产可罚。有的小吏罚得倾家荡产。实际这个役法也不大好,宋九不由想到了王安石的免役法,细节不知道,大的还知道,是王安石变法中最重要的一项。

  最后想了想,还是没有说。

  已经比唐朝进步了,再苛求。这群大佬们吃不消。吃不消就会嫌自己多事,最终会找自己麻烦。

  新仓一个水泥,二石棉瓦。宋九此时就呆在一个石棉瓦房屋里,不但他。还有赵匡胤与赵普等大佬们。

  宋九在称重量,没有一人打扰他。

  这可不是小事,甚至比新式钢铁还重要。

  事实宋九很不满意。而且他还有许多不解之处。不能就只有棉籽,潘美南下后。又派了斥候潜入海南岛,带来三样东西。第一个就是挤棉籽的铁铤碾,就是两个铁棍,通过它们转动,生生将棉籽挤压出来,很笨拙的设计,人也很劳累。但能想出来就不容易了。第二个就是小竹弓,比宋九前世所看到的棉花弓要小了好几倍。第三个就是缫车,纺纱程序与缫丝程序差不多,不过缫车样式不相同。

  又问了其产量,曾有一黎妇做了一个比喻,一亩棉种两百株,千株棉可得二十匹布。这句话有好几个信息,第一条海南百姓开始从西域那种密种脱离出来。西域那边就是往地上一撒,然后施施肥,几棵棉花长挤在一起。若没有错,宋九前世通过一些老人的讲叙,似乎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也是这么种棉花的。也就是这时代黎族百姓种棉花的想法居然超过了他前世八十年代!

  不能说密种不对,但必须肥料种籽与种植方法,甚至土壤气候一起跟上才可以。这时代那有。

  第二是海南土地不紧张,地广人稀,不是地紧张,而是人力跟不上去,因此种得稀,追求单株产量与棉桃大。

  第三就是产量,黎族那边不说匹,而说疋,与匹等同。一匹棉布无论纺成什么样的细纱,也不能低于八斤,若是保暖的粗纱会更重,能重达二十斤。或者里面缠杂了一些绢,但这一千株皮棉产量也有一百来斤。

  到他试验。

  当然这种方法肯定不足取,一亩地二三十斤皮棉仍不能算是高产,因此种得更密,之所以他说六十来斤皮棉,有一些根据,若是他没有记错,他前世一亩皮棉能达到一百五十斤到二百斤,解放前是五十斤。低产区与高产区不算,这是正常的产量。之所以高产,一是肥料跟上了,二是种籽跟上了,三是单株移载,营养钵育苗。

  有黎族千株一百多斤皮棉在哪儿,肥料也不能算是差,种植方法应当更科学,一亩六七十斤应当有的。

  结果随着重量一起出来,最高产的是亩株两千五百株,三千株产量最高,可棉桃小,棉籽多,实际皮棉可能会更低。这个不能用铁碾子挤挤了,纯人力挑出来,保留棉种。其次是株数少的,棉桃大,种籽也要保留。明年进一步对比。

  再称出皮棉产量,最高产籽棉达到一百八十二斤,宋斤要大一点,相当于两百来斤,这在宋九意料之中。但下面就让他失望,里面棉籽含量太高,只择出三十七斤皮棉。

  相差了二十多斤!

  产量如此之低,棉籽含量如此之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种子出现严重退化。

  赵普立即说道:“差了很多。”

  宋九默默无言。

  沈义伦却用一根小棍子在边上计算,算了一会说道:“那也好很好了,其布若与绢布齐价,一亩所得也相当于养十五箔蚕收益,能使两户百姓得活。若以现在白叠布价,能使十几户人家得活。”

  他才是真正的公道话!(未完待续请搜索,更好更新更快!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一品富贵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