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立足
强邻说走就走,带着丁文江和周国莲,大家去开发黔西的南部地区。【】
因为周国莲还不确定到哪里去上学,要先跟着强邻到处走走。
周西成给派了一个营的卫队,沿路还是有土匪的。
考虑到与当地政府和绅士们打交道,又让自己的省府秘书长蹇先骐蹇炯材给领路。
这个蹇先生30出头,在北京念过财经专科学校,大清朝官二代。银行经理出身。身上还带着县长的关防,这是上任去的。
强邻也感兴趣这个时期的县官上任。
他一路上总是提问,蹇先生儒家风度,有问必答。丁文江和周国莲等人也是大开眼界。
强邻问:“这个盘州厅,到底是大于县治,还是小于县治?”
蹇先生说:“厅一般设在未开发区,是大清朝的政制。厅官一般是知府同知担任,就是主要副手担任,主要职责是听案的。所谓听案,也就是断案。所以一般比县令高半级。但是县治是常设机构,是成熟可靠的地方,而厅都是民风未化的地方。”
强邻说:“成熟的地方,也未必有什么好处。纳粮多些而已。”
蹇先生批评道:“大清朝的人,可不是你那么想事情。多为皇家做贡献,可以封妻荫子。你那是商人的斤斤计较,在大清是等而下之的人。”
大家哈哈大笑。
强邻不服地说:“那也未必,纳粮多的,也可能被皇家找茬;乱民们皇家还是安抚的。”
蹇先生说:“这也就是现在的做法。大清虽然也是安抚蛮民,但是对顺民还是要照顾的。皇帝都是受过教育的,什么时候都不能冷了臣民的向上之心。爱民之心,尤其是对于忠臣良民,大清是爱护有加。”
强邻说:“这些都得到贯彻了么?”
蹇先生说:“当然,地方官就是替皇上照顾这些的,要定期上报良民烈女。我们家里就是如此。我的爷爷是大清镇压回民叛乱的忠臣,但是老佛爷为了安抚回民,判了我们的家祖充军新疆。可惜家祖没有活着到那里。”
强邻说:“你的意思是,大清还是会给你们补偿么?”
蹇先生说:“当然。如果是安全到达就好了。路上死亡,皇家会认为是有怨气的自戕。这就是不好了。要忍耐,替皇家担罪,都是为人臣的本分。这样的臣子,都是会有好报的。”
强邻不确定说:“我估计你现在申述,皇后也会表扬你们的。”
蹇先生说:“你这就上路了!是的。皇家事后,总是要表扬的。换了皇帝,也是要承认的。”
强邻说:“明白了。实际上就是一个延续!所以你们总是做事情不出格?”
蹇先生说:“这就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讲究。可是现在不行了。革命党没有什么讲究,都是现世报!事情过后不思量。你看看,革命党自己的同志死了,连个救济和念想的人都没有。”
强邻说:“现在还没有天下归一呢。看来,给人留下念想,还是很重要的!”
蹇先生说:“这就是一个民族为什么总是有人站在正义一方的根据。没有这些,这个民族就会堕入无底的黑洞。”
大家严肃起来,看来这个大清官二代,还是有传承的。
强邻再问:“你那一个文书,说是县长,人家相信么?”
蹇先生说:“那当然。所以不能丢了文书,那是大罪。你也不要想伪造文书,那也是大罪。现在交通方便,以前豺狼虎豹挡路,真的是半年也没有音信。当县官是很辛苦的事情。”
强邻说:“那是当然。如果县官不能遵照皇家规矩,县民怎么办?”
蹇先生说:“那也不能造反。可以到上级去申冤,不过就要过钉板等等规矩。大清晚期没有这些规矩了,可以越级上报。我们云贵总督有个官屠,撤了全省的多半县长,就是因为大家因循旧例,不图上进。”
大家都啧啧称奇,丁文江骑在马上却连连叹气不已。
这都什么时代了,还讲究这些?
蹇先生说:“丁先生也不必丧气,这里的风俗就是这样的。北面的石门坎兴起的新学,也传过来了。我也想兴起新学。但在新旧转换之间,旧学还是要保持。”
强邻问:“那你要延续什么时候?”
蹇先生说:“周省长就是在做这些。时间似乎不必着急。现在必须延续的是,以前的褒奖制度。你新朝不认旧例,那就是不承认自己的传承,这样的新朝就不长久。”
强邻说:“虽然现在看以前不对,但也要承认前朝的旧例?”
蹇先生说:“是的。我做银行的时候也是一样。你不能说以前的贷款错了,你就不管了。还要保护那些贷款户,让他们渡过灾难。”
强邻说:“懂了。中国再落后,也要承认那些忠于旧朝的人。”
蹇先生说:“就是这样,人类必须有规矩!前朝的规矩错了,也是规矩。不尊敬前朝的规矩,后朝的规矩就没有人认识!现在遍地土匪,就是这样子的。很多革命者不认旧例,什么人都敢加封!前朝官员再错,也不会与土匪为伍。”
强邻不再饶舌。
水凌连连称善。
丁文江也有收获。
蹇先生说:“这些都是家传。一个家族往往经过很多朝代,他们有些经验,都是亲身体会出来的。人们不是一夜之间长大的。总要承认自己以前做的事情。可是现在没有这个学问了,革命的知识,那也叫知识,小孩子的玩意儿!”
丁文江想了想说:“新朝一般都是通过政策来继承前朝。具体依据什么理论,似乎确实没有。我的课程要加入这一块。”
水凌说:“宗教有这些,就是宽容的说法。”
强邻说:“在法的哲学里面,有这些法制的分析。如果坚持理性分析我们的‘法’,似乎也可以得出这些继承的结论。”
丁文江说:“嗯,坚持理性分析的话,是不难得出这个继承的结论。”
一众人加上军队,宿营只能选择在城镇。所以一路跋涉,过黄果树,过安顺场,过普安州,最后到达贵州西南边境盘县城关镇。
这是一个老城,还有城墙。城内有许多古迹和公馆,也是一个名城。
盘州风景秀丽,有森林,还有平原。是丘陵地区,山多而不高,气候温和不湿,也是一个度假的好地方。
这个地方已经靠近云南了,与曲靖府的富源县相邻。据丁文江等人的估算,煤炭储量很多,不是很难开采,但是难以外运。
强邻到了这里之后,很快选定一个叫火铺的边境作为煤炭中心。因为这里的杜鹃林山很大,所以叫火铺镇。强邻是因为这里的风景最佳,所以选择这里作为自己修行和学习的地方。
大家没有真的去看蹇先骐蹇炯材的任职。
这些流官上任,大概也是呼和一番,激情四射,诗歌唱和,然后就是因循旧例了。
城关镇里面有很多庙宇,但是兴旺的还是基督教堂。可能是因为石门坎的影响,这里的教会学校也很火!
强邻带着自己人马住到火铺镇,琢磨开发这里的煤矿。
丁文江的计划是先加强路段,然后才能往外运煤。
强邻说:“修路是肯定的。但是我认为我们直接从火铺镇修建铁路,修到贵阳就可以了。贵阳以后的路,我们不管。我们从火铺镇还要修到曲靖府,曲靖以后的路,我们不管。”
丁文江问:“那我们的煤,卖给谁呢?”
强邻说:“谁要谁就自己想办法。我们还要修电厂,给贵阳、重庆、还有昆明、大理供电。”
丁文江说:“你是电力为主,还是挖煤为主?”
强邻说:“自然是电力为主。挖煤到处都可以。我们这里建设几个大电厂,以后不用送来送去了。”
丁文江问:“发电设备呢?”
强邻说:“订购吧。美国似乎经济不行了,估计可以买到很便宜的电站设施。我们通过云南入境,就在这里安装。”
丁文江还是不明白,显然这只是投资,不是收入。
强邻说:“你要看到几十年的问题。我们这里的电厂,能够发几十年的电力,还有人比我们守着煤山还便宜的电么?”
丁文江说:“那也有人用的起啊!这些山里人可是没有钱的。”
强邻说:“山里人的煤,用你一些电,你还算计么?我们挣云南人的钱,法国人的钱,大理人的钱。”
丁文江说:“送电的设备,我们也没有啊!”
强邻说:“这个不难。我们直接下订单就行了。”
丁文江说:“好吧。我来做规划,你先筹钱吧。”
强邻写好信件,让人送去老县城拍发。然后他带着水凌、周国莲、田家兄弟进山欣赏杜鹃花,这个时候开的正是鲜艳的时候,漫山火红。
强邻带人入山,休闲。他正在欣赏的热火朝天的时候,朱焕章来了。他的到来,让强邻更有了开发这里的热情。
这个朱焕章,是苗族,27岁,贵州威宁县人。石门坎的学生,在昆明华西协和大学预科部学习。暑假之后来贵阳,听师妹说强令庸在这里,就赶过来找他募捐。
一直追踪强邻到山里。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