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诱敌深入

  ..在顺利攻取宋军大营的同时又让萧翰里剌有些不解,难道过去所传宋军屡次大败女真人,夺回失地无数都是假的,以他们现在的表现的战斗力来说无论如何也不是女真人的对手,是他不得不怀疑其中是否有诈,可一时又抓不住重点。现在天色渐晚,不利追击,而宋军的营寨已经被焚毁,他们当务之急是赶紧找到一块营地准备宿营。

  萧翰里剌把宿营地选择在了一座当地人称之为伊散那的小山附近,这座山山体狭长,地势陡峭,山顶平坦。在此山南边不远处是另外一座小山斯托里山,两山之间有一个小山口,是通往北庭的必经之路。两山东面是一片东西长二十余里,宽十余里的荒原,可供放牧。这块荒原向北延伸到沙漠的边缘,那里到处是高大的沙丘。向南则一直延伸到马拉塔的风蚀山脚下。

  东部则是一条季节河,现在到了枯水期河道干涸,露出深两丈左右的河床,可也正因为这条河,不用挖很深就能出水,可为人畜提供充足的饮水。辽军的营地,正在伊散那山东面的一片高地上,虽然放牧取水方便,可北面和南边的视野都被沙丘和山岭阻挡,不够开阔。只能通过不断派出侦骑巡视周围,才能防止敌军偷袭,保证营地的安全。

  不过此刻萧翰里剌主要的关注点不在此,而是宋军逃往何处,他领着亲卫们向东北方向搜索,以便探明敌军集结的位置。同样因为缺少木料,辽军也无法构建营寨。而此处相对封闭便于防守,大家又追了一天不免疲惫。而主帅又没有明言,谁不想偷个懒儿。再说宋军新败肯定不敢袭营。因此他们即没有挖掘壕沟,也没有筑城,只是派了游骑在营地周围巡逻。

  在夜幕降临的时刻,萧翰里剌才返回营地,不等他收拾烂摊子就接到侦骑的报告:东南方向有大批宋军活动,这让萧翰里剌更疑惑,琢磨着宋军此前的表现是扮猪吃老虎布下了埋伏,将自己诱到了此地。盘旋不去的想法让他彻夜难眠,次日清晨天还没有亮便派出了两个千人队前往东南方向搜索前进。进一步查明宋军的企图。

  接着心中不安的萧翰里剌又相继派出两股侦骑向不同方向搜索,寻找逃跑的宋军。但这些侦骑带回的消息并没能打消他的疑虑,反而被相互矛盾的情报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法查清宋军的动向,更别提他们的兵力部署和企图。在焦虑中度过了一天后萧翰里剌在第三日清晨突然接到向东南搜索的两个千人队送回的求救信,称昨晚他们的营地被不知道从何处冒出的宋军包围,现在攻势正猛,请求增援。

  萧翰里剌接报后不敢怠慢,急忙令前军都统耶律宏达率本部一万兵马前去增援。而现在他仍然无法判断宋军的意图。且其行踪不定,贸然用兵有可能遭到他们的伏击。因此他没有移营,选择了在此驻扎,等待得到宋军的确切消息后再部署下一步行动。而此时营地中的辽军数量已大为减少近半!

  …………

  与西辽军大张旗鼓的进攻相比。宋军则避而不战显得低调的多,显得异常平静,这其实都是赵礼有意为之。当他接到萧翰里剌送来的劝降信时就已经意识到辽国拒绝了和平解决。两军一战不可避免。于是他下令各部做好战斗准备,但是不可贸然出击。绝不打响‘第一枪’,他这么做就是要表明战争完全是辽国挑起的。宋军是被动的应战。

  可似乎没有人注意到,正是赵礼在前一阶段表现的过于‘软弱’才使辽军认定通过战争可以解决问题。其实赵礼手中的实力并容小视,其麾下有两个步兵旅、半个炮兵旅,还有三万各族协从军及六千余众的辎重部队,总兵力达到四万五千多人,在兵力上并不输于辽军,反而略占优势。

  赵礼部所属在外人看来却是标准的杂牌军,认为有战斗力的只有两个禁军步兵旅和半个炮兵旅,可是在机动力上却差的太多,与以骑兵为主的西辽军在开阔的草原上作战不存在任何优势。即便打胜了,两条腿也跑不过四条腿的,无法重创敌军扩大战果,最好的办法是凭城据守利用火器上的优势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可其偏偏又打肿脸充胖子让出了盐泊城这座草原上唯一的据点。

  其次,有战斗力的便是三万协从军,他们是向大宋称蕃的各游牧民族中抽调的,战斗力是有的,可问题在于来路庞杂,难以统一调度,人数虽多却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在战斗中会因此形成混乱。而相对于同样使用冷兵器作战的西辽军中的突阙人,他们在单兵作战能力上又逊于对手,在混战中并不占优,无法成为一支决定胜负的力量。

  至于辎重部队在常人看来根本就不能算作军队,他们不但战斗力值等于零,行动缓慢不说,还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部队,需要动用大批的部队保护,牵扯部队主官很大的精力,一向是各**队中的最令人头疼,可又是不能或缺的累赘。因此单指战斗力上而言,只有减分,没有加分的可能。

  赵礼在分兵后十分清楚自己所部的情况——防守有余,攻击不足。凭城据守敌人奈何不了他们,可同样被动的防守也无法达成皇帝的意图,难以实现逼服西辽,让其放弃武装干涉高昌的目的,可又不能将其重创使双方结下死仇,从而堵死了以后合作之路。经过一番思考后,赵礼以为任何军队只要调度合理,物尽其用都能挥出其最大的战斗力,否则世界上哪来的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

  从综合上考虑,宋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应该是禁军系统的两个步兵旅,他们可攻可守,机动力差的缺点可以通过预先设伏和利用地形地貌限制敌军来弥补;其次就是在外人眼中毫无战力的辎重旅,他们虽说是后勤部队,可装备与战斗部队相同,接受过同样的训练,完全可以胜任守备和防守的任务,还可以充当预备队使用。至于州军他们来自边防部队,由于常年驻扎于边界热点地区,他们时刻都要防备敌军的突袭,战备程度最高,训练也最为严格,同样战力不俗。

  反而是那些亦民亦军部族军的战斗力在西征军中处于末端,由于平日为民自然行为散漫难以约束,且来自不同的部族指挥上存在着联络不畅的问题。但赵礼以为这些还都是小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重要的是部族军作为自己属下唯一的骑兵力量,承担着突破敌军防线的重任。

  骑军破阵时正面的骑兵在经过冲刺后,就只能原地地和敌人肉搏,可是部族军与西辽军中的主力突厥军相比,突厥人更善于单兵作战,加上蒙古士兵的身体力量和蒙古马的高度的劣势,在这种情况简直是骑兵的恶梦,很容易被敌人围住后全数消灭。这当然不是赵礼希望看到的,所以必须予以解决……

  赵礼在高宠率主力离开后,他每天出去打猎,其实哪有那闲心,他利用这段难得的时间将盐泊城周围百里都转了个边儿,哪里有条沟,哪里有座山,什么地方可以设伏,什么地方能够宿营都做到了心中有数。而纵容士兵们在城中胡作非为,不修武备也是为了给那些西辽探子们看得,此后的主动和西辽谈判、撤出盐泊城既有表示不想与西辽为敌的意思,当然也有故意示弱麻痹敌人的想法。

  而开战后赵礼以蒙兀人阻击西辽军不仅是想给他们个下马威,也是实践他琢磨出的新战术。在他看来蒙兀军和突阙人相比唯一能占到优势的就是他们手中的弓箭,这些年宋朝禁军都换装了火器,挑好的留给州军使用,可加上作战缴获的还有大批的堆积在仓库中,这些就被皇帝用来援助友军了。

  蒙兀人作为反抗女真人的主要力量当然也成为援助对象,身上的盔甲和手中的弓都是大宋制造。而宋军的骑弓和步弓是通用的,射程要比西辽军用的骑弓远,威力大,这样就可以先敌开火,从而取得先机。而两翼突出于正面的阵型正是宋军的偃月阵,这样冲锋时敌人三面受敌,在密集的箭雨下必然损失惨重,前排的士兵都会大多倒下,从而对后排的士兵补上补位造成障碍。

  等到蒙兀骑兵冲到面前的时候,敌人未能整理好阵型时就等于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几乎是静止在原地,而蒙古的骑兵就借助马匹的巨大冲击力将敌人无论是个体士兵还是阵型都撕开,趁机破阵。而今天的战斗中西辽军太过强大,而蒙兀人对新战术运用还不纯熟,因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却达到了诱敌的目的……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重生之王爷的奋斗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