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骂朝廷,不完全是因为朝廷在这次救灾中不给力。
原本的历史上,是慈禧当政,说句良心话他们对救灾还是很上心的,未必是出于关心民众,而是害怕激起民变,但是清廷的组织力实在是太差劲了,四百万人遭灾而已,竟然都救不过来,最后饿死了二十多万。
现在有杨潮这几年培养出来的铁路公司、富强党的组织能力,倒是救了过来,可那是杨潮救的,朝廷还是被人苛责,但仅是苛责也就罢了,毕竟杨潮也是代表朝廷的,因此也就是反朝廷的报纸发发牢骚。
但是9月底的时候,清廷做了一件让人很难接受的时候,“日本以水灾来告,输江、皖、浙、鄂诸省米粮六十万石济之”,这次中国遭灾,日本人也没有幸免,日本去年就发生了大范围的灾害,去年清廷“颁帑十万助赈日本灾”,可是去年并没有引起特别的反对,毕竟只是给钱,可今年却直接给米,而且是抽调两江地区的大米,而两江正在遭灾呢。
此举让不停从国外采购粮食的杨潮都感到有些愤怒,中国的领袖们啊,什么时候能真正的顾忌一下老百姓的生命,为了领袖的面子问题,一次一次的将百姓维系生命的粮食送给国外,哪怕是宣传为为了还债,可是为了还债,把自己百姓饿死这种事,真的是一个“人”能做出来的吗?
如果不是靠着强权,这种无耻的政府,哪怕你宣传的多么好,也早该被老百姓推翻了,因为你剥夺了老百姓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生存权,你可以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甚至剥夺他们的生育权利,但是你不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啊,当一个人的生存权被剥夺的时候,他拿起武qi那就不是造反,那是有完全的合法性的。
老百姓的心是雪亮的,所以报纸上谩骂、讽刺。一时间更是让朝廷感到难以接受,尤其是康梁二人,他们才刚刚站到台面上,他们认为救济日本,是展现国际形象的手段,可没想到受到这么大的苛难,而杨潮的风头早就超过了他们,威胁到了他们。
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
十月,当灾民数字上升到五百万的时候。救灾也到了尾声。
一个人一天的吃喝至少也得三十个铜钱,一千五百铜钱值一两银子,五百万人一天就是十万两银子,连续一个月下来,其实也不过三百万两而已。
一个月三百万两银子,朝廷也不是负担不起,只是他们没有杨潮这种组织和动员能力,于是当一切步入正轨之后。皇帝突然传来了旨意:调杨潮入京升任协理大臣。
很显然康梁集团,乃至载沣本人。都感到把杨潮放在地方上实在不放心。
而且康梁现在地位已经稳固,除了一个总理大臣张之洞压着,可谓把持了大半朝政。
虽然在尚书级别,只有康梁两个人,但是却安插了大量的侍郎级别的官员在六部中。
另外,还拉拢大批心向维新的官员。不得不说当然他们维新失败,可是收获了号召力,登高一呼可谓应者群集。
康梁能够上台,本身就是杨潮带来的影响,原本的历史上。即使慈禧死了,他们依然流亡在外,载沣当了摄政王依然不用他们,那是因为慈禧虽然死了,但是却在八国联军之后,依旧当政了将近十年,培植的党羽无数,载沣也不敢启用慈禧钦定的罪臣康梁。
但是由于杨潮的原因,慈禧和光绪暴毙,载沣是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妥协下上台的,根本就不用顾虑慈禧的问题,而且当初鼓动慈禧跟八国联军开战的一大帮子八旗显贵不是跟慈禧一起死了,就是在后来的清算中,在洋人的威逼下张之洞等人大刀阔斧的给拿下了。
因此载沣不会对慈禧旧政有多少顾忌,反而屡屡忧心洋务派专权,而顽固派的思想,对载沣这样的新一代八旗子弟来讲,实在是接受不了,因此他还得启用新派人物,康梁其实是他在洋务派之外,不得已的选zé。
有载沣在背后支持,当政这一年以来,康梁集团地位稳定下来,拉拢到了足够的盟友,因此对杨潮的需求就不高了。
以前让杨潮留在山东,那是为了让杨潮掌握军队,对抗洋务派的压力,康梁还怕在他们地位没有稳固之前,就被掌握军权的洋务派给算计呢,这一年多来洋务派非常老实,一切争斗都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洋务派的北洋大军也都分散到了关外,直隶只有一镇新军,而朝廷手里的八旗新军却有四镇,怎么看自己都占优。
而杨潮又跳的太欢,这一年多来,在山东又是引进外资,又是修铁路,最关jiàn是培植党羽,救灾中他们的富强党上蹿下跳,博取了大大的名声。
出于防范于未然也好,出于未雨绸缪也好,康梁和皇帝都觉得,把杨潮放在地方不妥,权力太大了。
其实何止是杨潮,所有的地方督抚权力都太大了,一个个都拥有财权、政权甚至军权,把这一个个督抚看成一个小国家都没有不合适的。
康梁集团进入朝堂之后,处于拉拢地方的目的,一开始还大大让渡了税收分配给地方,变相的增强了地方的财政力量,地方督抚比之前更强大。
因此约束地方权力,将权力收归朝廷,这一点上康梁集团跟皇族非常契合,康梁也已经开始在着手准备了,他们选zé的方式是立宪。
洋务派也折腾了几年立宪,派出了考察人员,但是最终却都跟皇族势力无法达成一致,延宕至今,康梁集团上台后,他们也打着立宪的旗号,而且推翻了洋务派做的那些准备,因为那是洋务派的立宪,不是他们的政绩。
康梁重起炉灶另开张,也派出考察团队,考察了一圈,上次载振他们做飞艇出去,就有这个使命,这些都是花架子,洋务派的宪法条纹都出来了,无非就是照抄日本宪法罢了。
纵观全球,也就是日本宪法皇帝权力最dà,而且所有人都认为,中日同文同种,国情近似,最值得借鉴。
但就是这个日本宪法,皇族也不是很满意,康梁集团也因此产生了冲突。
“要想立宪,需先改组内阁,为立宪做准备”
康梁集团最近在推动改组内阁事宜,显然他们对权力被张之洞的洋务派瓜分,甚至隐隐比他们势力更大,还是不满意的,想通过改组内阁,将这些人排挤出去。
朝仪好几次,议会讨论好多回,但是意见都很难统一,议会是空架子,其实就是地方督抚的传声筒。
其实大家不同意的不是改组内阁,而是谁进入内阁,载沣跟康有为这个礼部尚书划拉了一通,搞出了一个以皇族为主的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康有为、杨潮为协理大臣,下设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十部,以梁启超、世铎、溥伦、载泽、载涛、载洵、绍昌、载振、盛宣怀、寿耆分任各部大臣。
这份名单中有什么问题?
连皇族过多都不算问题,问题是没有了张之洞的位置
张之洞去哪里了?
康有为正在力劝张之洞让出内阁总理,他忽悠张之洞让他去当议会议长,告诉张之洞,在国外议长可是除了君主、正副总理的第四把手。
张之洞虽然没有李鸿章那么奸猾,没有袁世凯那么阴险,但是他可不是笨蛋,康保皇这一套岂能把他忽悠了,自己好好的内阁总理当着,重权在握,怎么可能放qi。
别说张之洞不答应,梁启超都不答应。
梁启超虽然是康有为的得yi弟子,但是却有自己的主见,他在这个问题上跟康有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梁启超坚持康有为曾经提到过的‘保中国不保大清’的思想,当年跟光绪玩就是要削弱皇族权力,让四民平等,尤其要取消满蒙特权,让旗汉一体,可谁知道康有为去了一趟欧洲,回来后就成了坚定的皇权支持者。
康有为考察了德法两国政治历史文化之后,写了一篇《法国创兴沿革》,认为法国与德国两国之创同时,而强弱异形于后,这主要是看君权是否能够集中而决定的,康有为认为德国之所以打败法国强大至此,乃是因为德国皇帝权力大,法国要么没有皇帝,要么皇帝权力不够。而在拿破仑时期,法国人可是把德国人揍的很惨。
综合历史,康有为认定,皇权国家更能够集中国力,会更加强大。
所以康有为越发支持皇权。
这个内阁名单的拟定,梁启超之所以不满,除了绝大多数都是皇族和宗室外,还有皇帝裁定名单的程序。
梁启超以日本为例子,认为伊藤博文主持了宪政后,日本二十多年来就没有出现过一个皇族成员进入内阁,梁启超认为让皇族进入内阁不符合宪政精神,皇族应该避嫌才对。
同时梁启超认为,皇帝也没有权力裁定内阁,没有能力任命和解散内阁,皇帝只是一个象征而已。
显然康梁在实君制和虚君制的原则性问题行,发生了难以妥协的意见,谁也说不服谁,内部不和也是康梁宪法迟迟无法出台的原因之一。未完待续。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